江城梅花引 答内
小楼日日数征帆。
忆江南。
望江南。
帘外垂杨,帘里曲阑干。
清晓起来帘下坐,揽明镜,拭红绵。
梳绿鬟。
绿鬟绿鬟菩萨蛮。
花懒簪。
泪暗弹。
画也画也画不就,曲曲青山。
换了罗衣,若个念春寒。
传语而今归计稳,打双桨,到门前。
三月三。
忆江南。
望江南。
帘外垂杨,帘里曲阑干。
清晓起来帘下坐,揽明镜,拭红绵。
梳绿鬟。
绿鬟绿鬟菩萨蛮。
花懒簪。
泪暗弹。
画也画也画不就,曲曲青山。
换了罗衣,若个念春寒。
传语而今归计稳,打双桨,到门前。
三月三。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一位女子对远方丈夫的思念,语言直白却情感细腻,像一封温柔的家书。
上片(前半部分)像一组生活镜头:女子每天在小楼数着过往船只,盼着丈夫归来。江南的杨柳、栏杆都是他们曾经共处的见证。清晨对镜梳妆时,她特意打理象征夫妻恩爱的"绿鬟"发型(唐代就有的传统),但连梳头都带着愁绪——"菩萨蛮"既是词牌名,也暗指她像虔诚的信徒般执着等待。
下片(后半部分)情感更浓烈:她没心思戴花,眼泪偷偷掉下来。想画下眼前山水寄托思念,却怎么也画不好。换上春装时,突然担心丈夫是否记得添衣。最后突然转折——原来她收到了丈夫即将归来的好消息!"三月三"这个具体日期让整首词的等待突然有了甜蜜的结局,就像阴云里突然透出阳光。
全词妙在三点:一是用"数船帆""梳头""换衣"这些日常动作展现深情;二是"画不就青山"的比喻,把抽象思念变得可见;三是结尾的惊喜转折,让前面所有等待都值得。就像现代人每天查看手机等消息,最终等到爱人说"明天到家"时的雀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