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美好的山城生活画卷,充满自然与人文交融的闲适感。
前两句用"满耳歌谣满眼山"直接勾勒出视听盛宴——耳边是欢快的民间小调,抬眼是连绵青山。把宛陵城比作藏在青翠山色间的明珠,既写出城市的地理环境,又暗含对这座城的喜爱。
中间四句通过细节展现山城生活的惬意:人们脸上带着春日般温暖的笑容,溪边人家与流水共享悠闲时光。清晨的阳光把楼阁染成温柔的红色,夜晚能听见台阶旁溪水叮咚作响。这些画面动静结合,用"红蔼蔼""碧潺潺"这样生动的叠词,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最后两句借景抒情:白云飞鸟自在逍遥,傍晚时分还陪着微醺的诗人踏着秋风回家。这里"幽云高鸟"不仅是景物,更象征着诗人向往的自由心境。全诗通过日常景物的白描,传递出对平淡生活中诗意的发现,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满足感。
赵嘏
赵嘏(约806年——约853年),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唐代诗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年轻时四处游历, 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 留寓长安多年, 出入豪门以干功名, 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 后回江东, 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 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 入仕为渭南尉。 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年、853年)卒于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