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
十度过西楚。
恰相逢、干戈满目,四郊鼙鼓。
自古彭城征战地,不见悲歌项羽。
对凄惨、芜城残戍。
戏马台空游人少,况萧条、九日多风雨。
烽燧里,倏来去。
当年甲士俱黄土。
后时看、依然带甲,斗兵如虎。
尚记清秋南渡日,行李曾经此路。
独拄笏、桓冲幕府。
长叹投簪还北上,首重回、烟霭江东树。
惊瞥眼,即前古。
恰相逢、干戈满目,四郊鼙鼓。
自古彭城征战地,不见悲歌项羽。
对凄惨、芜城残戍。
戏马台空游人少,况萧条、九日多风雨。
烽燧里,倏来去。
当年甲士俱黄土。
后时看、依然带甲,斗兵如虎。
尚记清秋南渡日,行李曾经此路。
独拄笏、桓冲幕府。
长叹投簪还北上,首重回、烟霭江东树。
惊瞥眼,即前古。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贺新郎》以战乱中的徐州(古称彭城)为背景,通过今昔对比展现了历史的沧桑感。
上阕开篇直白:作者十次路过徐州,每次看到的都是战火纷飞的景象。这里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但如今连项羽那样的悲壮英雄都看不到了,只剩破败的城墙和荒芜的戏马台。重阳节时风雨交加,更显凄凉,战火中的人们仓皇来去。
下阕转入回忆:当年的战士早已化为黄土,但新的军队依然骁勇。作者想起自己当年南渡时途经此地,曾在军中任职。如今放下官职北归,回望江东烟树,忽然惊觉眼前的景象与古代战乱何其相似。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惊瞥眼,即前古"这句——作者猛然发现,现代的战乱与古代历史竟如此相似,这种穿越时空的既视感,道出了战争循环往复的悲剧性。诗中用戏马台(项羽遗迹)、桓冲(东晋名将)等历史元素,巧妙地将个人经历与历史长河相连,让读者感受到在战乱面前,个人命运的渺小和历史的沉重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