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年轻战士从参军到立功归来的壮烈历程,充满热血与豪情。
开头"年少良家子"点明主角身份——一个出身良好的热血青年,毅然选择去西北边疆从军。"金鸣斗马嘶"四句生动再现战场画面:金属碰撞声、战马嘶鸣声、短兵相接的厮杀声,夜晚在祁连山的激战中,铠甲破碎、鲜血飞溅。短短几句就让人仿佛置身惨烈的古代战场。
"番部带箭降"两句用"带箭降"这个细节,说明敌人是负伤投降;"连阵没"则表明敌酋接连战败。最后"勒功纪燕然"用汉代窦宪燕然勒功的典故,暗示战士立下大功;"椎鼓归汉阙"描写凯旋时擂鼓进京的荣耀场景。
全诗通过紧凑的叙事和生动的意象,塑造了一个英勇报国的青年形象。最打动人心的,是那种"明知沙场险,偏向险中行"的豪迈气概,以及"血战立功归"的壮志豪情。诗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让读者直接感受到战场的残酷与军人的荣耀,没有过多抒情却令人热血沸腾。
邹登龙
邹登龙,字震父,临江(今江西樟树西南)人。隐居不仕,结屋于邑之西郊,种梅绕之,自号梅屋。与魏了翁、刘克庄等多唱和,有《梅屋吟》一卷传世。事见《两宋名贤小集》卷二七一《梅屋吟》小传。邹登龙诗,以汲古阁影抄《南宋六十家小集》本为底本,校以《两宋名贤小集》本(简称名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