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曲·挽甸丞从兄
君死元非死。
恨临分、不容诀别,我来迟矣。
斜日在林人竟去,空有丛残文字。
盈老屋、数閒而已。
成佛生天无凭据,定千秋、位业今朝始。
君不见,晋徵士。
晚工诗似高常侍。
读丹经、大还九转,伐毛洗髓。
密谛玄谈吾不解,但见楼台弹指。
更幻作、烟峦凌纸。
后世悠悠谁知者,料流传、未必如君意。
宫锦色,太羹味。
恨临分、不容诀别,我来迟矣。
斜日在林人竟去,空有丛残文字。
盈老屋、数閒而已。
成佛生天无凭据,定千秋、位业今朝始。
君不见,晋徵士。
晚工诗似高常侍。
读丹经、大还九转,伐毛洗髓。
密谛玄谈吾不解,但见楼台弹指。
更幻作、烟峦凌纸。
后世悠悠谁知者,料流传、未必如君意。
宫锦色,太羹味。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是作者悼念亡兄的作品,情感真挚动人,语言平实却饱含深意。
上阕开篇就直抒胸臆:"你以为死了就真的消失了吗?"这种反问充满不甘。作者遗憾没能见最后一面,只看到斜阳下空荡荡的屋子和零散的手稿。"成佛升天"这些说法都不可靠,但作者坚信亡兄的精神会永存,就像东晋隐士陶渊明那样流芳百世。
下阕赞美亡兄的才华。说他晚年诗作像唐代大诗人高适一样出色,还精通道家炼丹之术。虽然作者不太懂那些深奥的道理,但能感受到亡兄笔下变幻无穷的意境——就像瞬间出现的亭台楼阁,又化作纸上烟云山峦。最后感叹:后世谁能真正理解亡兄呢?他的作品就像华美的宫锦和醇厚的肉汤,但可能永远无法按他本意被世人领会。
全词通过三个层次打动读者: 1. 手足情深的悲痛与不舍 2. 对亡兄才华人品的崇敬 3. 对杰作可能被埋没的忧虑
最动人的是"君死元非死"这句,既是否定死亡,也是肯定精神永存。就像我们现在说"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这种跨越生死的思念,让整首词既有撕心裂肺的痛,又有温暖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