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冬自嵩山赴洛道中作

皇运偶中变,长蛇食中土。天盖西北倾,众星陨如雨。
胡尘动地起,千里闻战鼓。死人成为阜,流血涂草莽。
策马何纷纷,捐躯抗豺虎。甘心赴国难,谁谓荼叶苦。
天子初受命,省方造区宇。斩鲸安溟波,截鳌作天柱。
三微复正统,五玉归文祖。不图汉官仪,今日忽再睹。
升高望京邑,佳气连海浦。宝鼎歊景云,明堂舞干羽。
虎臣□激昂,□□□御侮。腐儒著缝掖,何处议邹鲁。
西上轘辕山,丘陵横今古。和气蒸万物,腊月春霭吐。
得为太平人,穷达不足数。他日遇封禅,著书继三五。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独孤及在战乱年代从嵩山前往洛阳途中所作,通过沿途见闻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太平盛世的向往。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战乱惨状(前12句):用"长蛇食中土"比喻叛军肆虐,描绘了"流血涂草莽"的残酷战场和将士们"甘心赴国难"的悲壮。就像我们看战争片里尸横遍野的场景,诗人用"死人成为阜"这样触目惊心的比喻,让人感受到战争的可怕。

2. 中兴气象(中间12句):写新皇帝即位后重整山河的景象。用"斩鲸安溟波"这样的大气比喻,形容平定叛乱的壮举;"宝鼎歊景云"等句描写朝廷恢复礼仪的盛况,就像国庆阅兵时那种庄严恢弘的场面。

3. 个人感怀(最后10句):诗人登山远眺,在冬春之交的祥和景色中感慨。最后两句特别有意思——他说自己这个书生现在最幸福的事就是做个太平百姓,将来若能参与国家大典就心满意足了。这就像我们现代人经历疫情后,会觉得平安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

诗中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前半段血腥战场与后半段祥和景色的对比,残酷现实与理想愿景的对比。最打动人心的就是那种历经磨难后对和平的朴素渴望,就像经历灾难的人会更加珍惜平凡生活一样。诗人没有用华丽辞藻,但"得为太平人"这样简单直白的愿望,反而让千年后的我们都能产生共鸣。

独孤及

独孤及(725~777),唐朝散文家,字至之,河南洛阳人,天宝末,以道举高第,补华阴尉。代宗召为左拾遗,俄改太常博士。迁礼部员外郎,历濠、舒二州刺史,以治课加检校司封郎中,赐金紫。徙常州,卒谥曰宪。集三十卷,内诗三卷,今编诗二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