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犯•夏夕闻隔楼弦弄有感

簟波平,残灯半灭,三更梦初醒。两眸炯炯。见斜月穿窗,閒弄花影。

蓦然坐起罗衣冷。隔楼笙管竞。遥想像、翠帘红烛,空房真寂静。

回思少年爱追凉,槐阴携艳质,香肩曾并。消薄醉,记亲煮、凤团双饼。

歌懒奏、笑垂素颈。今隔着、银河千万顷。都不道、那时轻诺,海榴花外等。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一个夏夜,主人公被隔壁楼传来的音乐惊醒后的情感起伏。

上片(前三句)描绘了半夜醒来的场景:竹席的纹路像水波一样平,油灯快熄灭了,半夜三点突然醒来。眼睛睁得大大的,看见月光斜斜照进窗户,在花影间晃动。这里用"簟波""斜月穿窗"等意象,营造出静谧又带点寂寞的夏夜氛围。

中间部分写主人公的反应:猛地坐起来觉得丝绸衣服有点凉,听到隔壁楼在热闹地演奏音乐。这里用"罗衣冷"和"笙管竞"形成鲜明对比,一边是冷清,一边是热闹。主人公忍不住想象,那边可能是挂着翠绿帘子、点着红蜡烛的热闹场景,而自己这里却空荡荡的。

下片开始回忆过去:想起年轻时喜欢乘凉,带着心爱的姑娘在槐树下约会,肩并肩坐着。记得有一次微醉时,姑娘亲手煮了龙凤团茶(宋代名茶)。这些细节特别生动,像"香肩曾并""亲煮凤团"都是很温馨的画面。

最后回到现实:现在两人像隔着银河那么远。主人公有点懊恼当初轻易许下的诺言,现在只能在石榴花外空等了。结尾"海榴花外等"这个意象很美,既点明是夏天,又暗示等待的漫长。

整首词通过对比手法——现在的冷清与过去的热闹、隔壁的欢笑声与自己的孤独、当初的甜蜜与现在的分离,把中年人对逝去爱情的怀念写得特别动人。语言上用了很多生活化的细节,比如煮茶、乘凉这些小事,让感情显得更真实。

沈谦

(1620—1670)明末清初浙江仁和人,字去矜,号东江子。明诸生。少颖慧,六岁能辨四声。长益笃学,尤好为诗古文。崇祯末,为西泠十子之一。入清,以医为业。有《东江集钞》、《杂说》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