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歌六首

汉将承恩西破戎,捷书先奏未央宫。
天子预开麟阁待,只今谁数贰师功。

官军西出过楼兰,营幕傍临月窟寒。
蒲海晓霜凝马尾,葱山夜雪扑旌竿。

鸣笳叠鼓拥回军,破国平蕃昔未闻。
丈夫鹊印摇边月,大将龙旗掣海云。

日落辕门鼓角鸣,千群面缚出蕃城。
洗兵鱼海云迎阵,秣马龙堆月照营。

蕃军遥见汉家营,满谷连山遍哭声。
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

暮雨旌旗湿未干,胡烟白草日光寒。
昨夜将军连晓战,蕃军只见马空鞍。

创作背景

唐军破播仙镇时在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封常清的攻打播仙,从播仙的地理位置以及此诗中称“蕃军”“蕃城”看,显然是对付吐蕃的。当时唐与吐蕃之间的战争,含有自卫和扩张两重性,情况比较复杂。破播仙之时,岑参在封常清幕府供职,是年冬天,作此组诗。

鉴赏

这组诗由六首七言绝句组成,是岑参在封常清幕府供职时为封所作的颂歌之一。“封大夫”即封常清,他瘦瘠跛足,入伍后凭借谋略战功,迅速升迁,曾任安西四镇节度使摄御史大夫兼北庭都护、伊西节度使、瀚海军使,公元754年(天宝十三年)冬,他率军大破播仙,此诗所记就是破播仙之战。《破播仙凯歌》前四首写凯旋,后两首则追叙战斗情形。“蕃军遥见汉家营”一首最具个性特色,是边塞诗中少有的慓悍之作。

从“蕃军遥见汉家营”及组诗其二的“营幕傍临月窟寒”,可以看出战前呈两军对垒的形势。从组诗末首的“暮雨旌旗湿未干”,则可知战事告捷有赖雨夜偷袭的成功。“满谷连山遍哭声”则是夜袭时的实况:蕃兵从睡梦中惊起,已是杀声震天,战场一片哭声。但诗人没有完全按实况的顺序安排,而是将这遍地哭声安排在对垒句后,这就产生了一种先夺其志(斗志)的效果。而夺志比夺帅,更是兵家之大忌。唐军决胜,已唾手可得了。

“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二句采用放笔直干的写法,展现夜袭的激烈战斗场面,字里行间充满刀光剑影。“万箭千刀一夜杀”,句中连用万、千、一三个数目字,深刻地描写了战争的激烈和厮杀的残酷无情。“一夜”可见战斗持续时间长是一场恶战;但就整个战役而言又可谓速决,最后,是一个令人发怵的诗句:“平明流血浸空城。”表现战血和雨水相渗和,红成一片。但在“一夜杀”三字后,推出“流血浸空城”的“镜头”,就产生了一种怵目惊心的感觉。在前句杀声哭声震天的描写后,出现这个红色恐怖画面,又产生了死一般沉寂的效果。

“暮雨旌旗湿未干”一首在写法上,较接近盛唐人普遍的时代风貌。它采取了“正面不写写旁面”的办法,通过战斗结束后的天明时分,战场上失主的胡人战马“空鞍”,来暗示战斗的激烈,显得含蓄蕴藉。“暮雨旌旗湿未干”与“平明流血浸空城”,都以“湿”的场面,显示出战事刚刚结束,杀气尚未全消。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凯歌六首》是描述一场汉军西征胜利归来的壮丽场景。下面我用现代语言来分析这首诗的精髓和魅力。

首先,诗人通过“汉将承恩西破戎,捷书先奏未央宫”这句话,描绘了汉军将领因战功受到皇帝的嘉奖,胜利的消息第一时间传到京城,让皇帝感到荣耀。这里的“捷书”指的是胜利的喜讯,“未央宫”则是皇宫,表达了皇帝对胜利的重视。

接着,“天子预开麟阁待,只今谁数贰师功”表明皇帝提前打开了皇家图书馆(麟阁)准备迎接凯旋的将领,但现在的皇帝可能已经不再记得过去的将领(贰师,指霍去病)的功绩。这里隐含了对历史功绩的尊重与遗忘。

诗中“官军西出过楼兰,营幕傍临月窟寒”描绘了汉军穿越荒凉的楼兰,驻扎在寒冷的月窟。这里的“楼兰”和“月窟”都是指代遥远而荒凉的地方,展现了战争的艰难。

“蒲海晓霜凝马尾,葱山夜雪扑旌竿”通过形象的描写,展示了边塞早晨霜冻凝结在马尾上的景象,以及夜晚大雪覆盖在旗帜上的情景,生动地展现了边塞的严寒和军队的坚韧。

“鸣笳叠鼓拥回军,破国平蕃昔未闻”描述了军队胜利归来,欢声雷动,这种胜利的场景在历史上是罕见的。

“丈夫鹊印摇边月,大将龙旗掣海云”用“鹊印”和“龙旗”象征将军们的英勇和威严,他们的旗帜飘扬在边塞之上,如同摇动月亮,掣住海云。

“日落辕门鼓角鸣,千群面缚出蕃城”描绘了日落时分辕门鼓角声声,敌军被俘,成群结队地走出城门。

“洗兵鱼海云迎阵,秣马龙堆月照营”说明了军队在战场上清洗兵器,喂马,营地中月光照耀,一切显得宁静而有序。

“蕃军遥见汉家营,满谷连山遍哭声”表达了敌军在远处看到汉军营地的恐惧和绝望,山谷连绵,哭声震天。

“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形容了激烈战斗的惨烈,整个城市被鲜血浸染。

最后,“暮雨旌旗湿未干,胡烟白草日光寒。昨夜将军连晓战,蕃军只见马空鞍”通过暮雨、胡烟、白草和日光寒冷等景象,烘托出战争后的凄凉,同时也突出了将军们连续作战的英勇。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战争场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汉军将领的英勇与胜利的辉煌,同时也传达了战争的残酷和将士们的不易。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