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綦毋潜落第还乡(一作送别)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君(一作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一作兆)缝春衣。
置酒临长道(一作长安道,一作长亭送),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村(一作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王维送别落第好友綦毋潜时所作,用温暖豁达的语言安慰失意友人,展现了盛唐文人间的真挚情谊。

开篇四句以时代背景切入,说清明盛世人才都会出仕,连隐居东山的谢安(借指綦毋潜)都放弃了采薇的隐士生活来应试。这里用"采薇"典故暗指友人原本的清高品格。

中间八句细腻描写送别场景:先安慰友人落第并非其才学问题("吾道非"),再回忆他们共同在江淮过寒食节、在洛阳缝春衣的往事。设宴饯行时特别点出"同心"二字,强调彼此志同道合。想象友人乘船归乡、轻叩柴门的画面,充满生活气息。

最后四句最见功力:目送友人身影融入远树夕阳,用"远树带行客"的"带"字巧妙写出依依不舍。结尾两句尤为动人——"这次只是偶然没被采纳,千万别觉得世上没有懂你的人",既化解了落第的尴尬,又重申了诗人这个知音永远在。

全诗没有刻意说教,而是通过日常细节的铺陈(寒食、春衣、置酒、柴门),把抽象的"知音情谊"转化为可触摸的生活画面。特别是用"孤村落晖"的静谧景象冲淡离愁,最终落脚在"吾谋适不用"的淡然豁达上,展现了盛唐文人特有的开阔胸襟。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