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

一行白雁清秋,数声渔笛蘋洲,几点昏鸦断柳。
夕阳时侯,曝衣人在高楼。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天净沙》像一幅用文字勾勒的秋日水墨画,通过几个简单却生动的镜头,传递出宁静又略带寂寥的秋日氛围。

第一句"一行白雁清秋"就像电影开场的长镜头:湛蓝秋空中,一队白雁排成直线飞过。这里用"清秋"而不是"深秋",让画面显得更通透干净,没有萧瑟感,反而有种轻盈的美。

第二句"数声渔笛蘋洲"把镜头拉到水边:长满水草的沙洲上,传来断断续续的渔笛声。这个"数声"用得妙,既表现声音的稀疏,又让人联想到渔民悠闲自得的状态。

第三句"几点昏鸦断柳"转向近景:几只在暮色中归巢的乌鸦,停在残破的柳树枝头。"几点"这个量词让画面顿时有了水墨画的写意感,而"断柳"暗示着秋日的凋零。

最后两句把镜头推向远方:夕阳西下时,高楼上有人正在晾晒衣物。这个"曝衣人"的出现特别生活化,让整幅秋景突然有了人间烟火气。高楼与之前的自然景物形成对比,暗示这是文人站在高处远眺所见。

整首诗的妙处在于: 1. 用"一行""数声""几点"这些量词,像在画布上轻轻点染,留白很多却意境十足 2. 白雁、渔笛、昏鸦、夕阳这些意象都带着典型的中国秋日韵味 3. 最后突然出现的晾衣人,让超然的秋景回归日常生活,显得亲切自然 4. 通篇没用任何抒情词,但通过景物排列,自然流露出对秋日既欣赏又略带感慨的复杂心绪

就像看一组秋日朋友圈的九宫格照片,看似随意抓拍,实则每个画面都经过精心构图,共同组成了一首视觉化的秋日散文诗。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