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

对荒台老树,云物淡,水容清。
更犀尘玄谈,疏髯长啸,此地逢迎。
幽并故多俊杰,看赋诗、鞍马气纵横。
昼拥金狨傍柳,夜呼银甲弹筝。
齐奴锦去绿芜生。
歌院锁虫鸣。
问斜日秋光,猩红睡魄,知为谁醒。
盈盈倚墙弄色,更无言、向客最含情。
折赠何人云鬓,今宵肠断西泠。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木兰花慢》描绘了一幅充满古韵和历史气息的场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个充满诗意的画面。

首先,诗人站在一座荒废的高台上,远处的树木显得苍老而孤独,天空和水面都显得宁静和清澈。这是一幅静谧而又略带萧瑟的景色,背景中透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接着,诗人提到了两位有着非凡才情的人物,他们谈论着犀利的话题,而其中一个还留着长须,长啸着。这两位人物的出现,为这幅画面增添了生动的元素,他们的对话和行为充满了才华和激情。

接着画面转向了某个地方,白天人们骑着马,伴随着金黄色的披风,在柳树旁驻足吟诗;夜晚,则是银色的女子弹筝作乐,这是一幅动静结合、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这里的“金狨”和“银甲”是形容人的服饰华丽,突出他们的身份和地位。

然后,诗人转而描绘了一个叫做“齐奴锦”的地方,但这里曾经的美景现在已变得荒芜,只听到虫鸣声不时响起,仿佛在诉说着昔日的辉煌和如今的寂寥。这里象征着时光的流转和世事的变化。

最后,画面聚焦到了一位女子,她静静地站在墙边,眼神含情脉脉地望着诗人。她轻盈的姿态和无言的深情,仿佛在诉说着某种无法言说的情感。最后诗人问,这样的美丽景色和深情的眼神,是否是为了某个人而存在,还是为了今夜的孤独而绽放。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活动的描绘,展现了时光流转中的美好和哀愁,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繁华的怀念和对当下寂寥的感慨。

袁易

(1262—1306)平江长洲人,字通甫。力学不求仕进。辟署石洞书院山长,不就。居吴淞具区间,筑堂名静春。聚书万卷,手自校雠。有《静春堂诗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