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古二十九首① 其二十九

曾梦诸侯笑,康囚议脱枷。
千根池底藕,一朵火中花。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组诗中的最后一首,通过一些意象和比喻,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理解和对世事的看法。

首句“曾梦诸侯笑”,诗人说他曾经梦见自己是诸侯,受到了别人的笑谑。这可能用来表达诗人有过不被理解、甚至被人轻视的经历。这种经历让人感到世态炎凉,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某种超脱。

次句“康囚议脱枷”,这里“康囚”通常用来指囚犯,诗人在这里可能借指自己或是那些被束缚的人。他提到“议脱枷”,意思是众人在讨论如何能够摆脱束缚。这反映了诗人对于束缚的反思以及渴望自由的心态。

第三句“千根池底藕”,诗人用“千根藕”来比喻生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就像池底的莲藕,其根茎繁复,遍布地下,象征着人生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最后一句“一朵火中花”,诗人用“火中花”来形容生命的脆弱与美丽。虽然火焰炙热,但花朵却能在其中绽放,比喻生命即使在困难和挑战中也能展现出独特的美感和生命力。

整首诗通过对梦境、束缚、生命的复杂性和脆弱性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一种深刻理解和感悟:虽然道路上充满挑战,但生命在逆境中也能展现出独特的美丽和坚韧。

陈陶

陈陶(约公元812—约885年):字嵩伯,号三教布衣。《全唐诗》卷七百四十五“陈陶”传作“岭南(一云鄱阳,一云剑浦)人”。然而从其《闽川梦归》等诗题,以及称建水(在今福建南平市东南,即闽江上游)一带山水为“家山”(《投赠福建路罗中丞》)来看,当是剑浦(今福建南平)人,而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或鄱阳(今江西波阳)只是他的祖籍。早年游学长安,善天文历象,尤工诗。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唐宣宗大中(847—860年)时,隐居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县西),后不知所终。有诗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