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不寐(mèi)倦长更,披衣出户行。月寒秋竹冷,风切夜窗声。更深夜长,疲惫至极却也难以入睡,披上外衣独自出门散步。清冷的月光拂过秋天萧瑟的竹,急风拍打窗户的声响在夜晚回荡。
不寐:不能入睡。倦:懈怠。长更:即更长。切:急迫。窗声:风吹在窗户上发出的声音。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更深夜长,疲惫至极却也难以入睡,披上外衣独自出门散步。清冷的月光拂过秋天萧瑟的竹,急风拍打窗户的声响在夜晚回荡。
注释
不寐:不能入睡。
倦:懈怠。
长更:即更长。
切:急迫。
窗声:风吹在窗户上发出的声音。
创作背景
这首词乃李煜后期的作品。当作于作囚俘时,即975年(开宝八年),李煜兵败降宋,被俘至汴京的期间。
赏析
这是一首秋夜不眠夜行的小词。
起句“不寐倦长更”中“不寐”二字异常醒目,耐人寻床,是全词的根。“倦”字借“不寐”自然生发出来,揭示出因无眠而生倦怠的逻辑关系,可以想见词人心绪的烦闷了。第二句又从时序上因承上句,貌似平谈,却是承上启下不可或缺的过渡。第三、四两句,笔锋一顿,停留在出门所见所感上面。“月寒”句在点明季节之余,更以“寒”、“冷”二字借物传心,将心中抑郁愁闷之情隐隐带出,是这首词重心所在。最后一句着笔于月寒竹冷,被疾风拍打的窗户在深夜回想,以景结情,自然收束,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妙笔。
此词是典型的即景即情之作。全诗尽透作者的愁苦之情,夜不能寐更添几番寂寥之意,风呼啸体现了作者的一路坎坷,寒月凄凄,心中的苦闷只有随秋竹落落归寂罢了。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小诗用非常简单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失眠人在深秋夜晚的所见所闻,读来特别有画面感。
前两句"不寐倦长更,披衣出户行"就像我们现代人发朋友圈:半夜睡不着觉,干脆爬起来出门走走。这里的"长更"指漫长的夜晚,一个"倦"字道出了辗转反侧的疲惫感。
后两句是出门后的感受:"月寒秋竹冷"是眼睛看到的——月光像结了霜,照得秋竹都泛着冷光;"风切夜窗声"是耳朵听到的——寒风像刀子似的刮着窗棂。这里没用任何华丽辞藻,但"寒""冷""切"这几个字用得特别精准,让人瞬间感受到那种刺骨的凉意。
整首诗妙在两点:一是真实,把现代人都有过的失眠体验写得特别接地气;二是用最朴实的语言营造出强烈的氛围感,明明没写一个"愁"字,却让人从月光、竹影、风声里读出了说不清的孤独感。就像用手机随手拍的夜景,没有滤镜修饰,反而更打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