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祭修斋决疑颂 第十疑:既不许祭祀,或家眷死亡堕在鬼趣,云何施其饮食耶?颂曰:

鬼道常饥渴,当生怜悯心。能蠲口中食,佛赞福田深。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词讨论了一个现实问题:如果佛教不提倡祭祀祖先,那当亲人死后堕入饿鬼道受苦时,我们该怎么帮助他们呢?

作者用简单四句话给出了智慧答案: 1. 首先指出饿鬼道的痛苦本质——长期处于饥渴煎熬中("鬼道常饥渴") 2. 面对这种苦难,我们最该有的是感同身受的慈悲("当生怜悯心") 3. 具体帮助方式:从自己饭碗里省下一口食物布施("能蠲口中食") 4. 这种实实在在的善行,才是佛陀真正赞赏的积福方式("佛赞福田深")

全诗亮点在于: - 把抽象教义转化为具体行动指南 - 用"口中食"这样生活化的比喻,说明善行不必宏大,重在真心 - 破除迷信祭祀形式,强调发自内心的慈悲才是根本 - "福田"的比喻生动说明:善心就像播种,终会收获福报

本质上是在告诉我们:与其大操大办祭祀仪式,不如怀着爱心做些实事,这才是对逝者最好的纪念方式。

释遵式

释遵式(九六四~一○三二),俗姓叶,字知白,天台宁海(今属浙江)人。少投东山义全出家,太宗雍熙元年(九八四)从宝云义通受业。淳化初,居宝云讲席。真宗咸平中,归天台。大中祥符中,历居景德寺、杭州昭庆寺讲席。后居复兴故天竺寺,赐号慈云。著《净土忏法》、《金光明》、《观音》诸本忏仪行世,又号慈云忏主。仁宗明道元年卒,年六十九。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