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离开新安后的旅途感怀,充满对往昔的追忆和眼前的孤寂。
第一首: 前两句回忆在新安时与友人庾使君一起听笙歌、饮酒作乐的时光。"楼上风流"四字活画出当时潇洒不羁的场景。后两句笔锋一转,写现在自己已踏上陵阳路途,回头只见群山云雾缭绕。"满眼云"三字既写实景,又暗含前路迷茫的惆怅。
第二首: 前两句用"促织愁"(蟋蟀的鸣叫)、"风帘似水"等意象,营造出秋夜清冷的氛围。后两句最妙,"千山不碍笙歌月"说重重山岭挡不住月光和远方隐约的笙歌,但紧接着反问"谁伴羊公上夜楼",道出无人同行的寂寞。羊公指西晋名将羊祜,这里暗喻自己像羊祜一样孤独登楼。
全诗通过今昔对比,用笙歌、秋月、夜楼等意象,将旅途中的思念、孤独写得含蓄动人。最打动人心的,是那种明明听见远方热闹的笙歌,自己却独自上楼的落寞感,让每个有过类似经历的读者都能产生共鸣。
赵嘏
赵嘏(约806年——约853年),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唐代诗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年轻时四处游历, 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 留寓长安多年, 出入豪门以干功名, 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 后回江东, 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 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 入仕为渭南尉。 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年、853年)卒于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