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题三首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
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
译文及注释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wéi)。
门外的青山上草木一团团的绿紫相间,高耸的山峰终日云遮雾绕像戴着头巾。
幅巾:古代文士用绢一幅束发,成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崔嵬: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人们只知道雨是从云的缝隙里落下,不知道云哪里来的。
不道:犹不知。底处:何处。
擘(bò)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
冲破峡谷若雷霆在滚动,无数的瀑布喷涌而出。
擘开:冲开。
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yíng)回。
断枝枯草没有可以停泊的地方,只好随着寒冷的碧水独自流浪。
断梗枯槎:残枝枯叶。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wǎng)然。
随着流水想找到溪流的源头,到了溪流的出水处却迷惑了。
萦回:徘徊荡漾。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qióng)随处弄潺湲。
才相信真的源头是找不到的,还是柱着手杖欣赏随遇的潺潺美泉吧。
筇:竹名,宜制杖,故又用指手杖。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门外的青山上草木一团团的绿紫相间,高耸的山峰终日云遮雾绕像戴着头巾。
人们只知道雨是从云的缝隙里落下,不知道云哪里来的。
冲破峡谷若雷霆在滚动,无数的瀑布喷涌而出。
断枝枯草没有可以停泊的地方,只好随着寒冷的碧水独自流浪。
随着流水想找到溪流的源头,到了溪流的出水处却迷惑了。
才相信真的源头是找不到的,还是柱着手杖欣赏随遇的潺潺美泉吧。
注释
幅巾:古代文士用绢一幅束发,成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崔嵬(wéi):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
不道:犹不知。底处:何处。
擘开:冲开。
断梗枯槎:残枝枯叶。
萦回:徘徊荡漾。
筇(qióng):竹名,宜制杖,故又用指手杖。
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作于乾道、淳熙年间。朱熹的诗歌,往往从闲适的生活中悟出做人治学的道理。《偶题三首》正是此类的诗篇。
赏析
朱熹的《偶题三首》约作于乾道(1165~1173)、淳熙(1174~1189)年间。朱熹的诗歌,往往从偶然闲适的生活中悟出做人治学的道理。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三首诗像一组山水小品,用通俗的画面感带我们走进诗人的哲思世界。
第一首写看云的感悟。诗人整天对着门外青紫色的高山发呆,看云层断裂化成雨落下,却从没想过云到底是从哪里冒出来的。这就像我们常看到事物的表象(下雨),却很少追问背后的根源(云的形成)。
第二首用电影般的镜头展现山水的力量。像用斧头劈开峡谷般,雷声般的瀑布冲出,数不清的水珠喷涌。被冲断的树枝无处停靠,而整条碧绿的溪水自顾自打着旋儿流淌。这里暗喻自然界的狂暴与宁静并存,万物各有其生存轨迹。
第三首最有哲学味。诗人沿着溪水想找到源头,真到了源头反而迷茫了。这才明白"真正的源头"其实是找不到的,不如拄着竹杖,随时享受途中的流水声。这就像人生追求终极答案,最终发现过程本身才是意义所在。
三首诗用登山看水的日常场景,层层递进: 1. 先教我们观察现象(看云成雨) 2. 再展现自然的壮美与无情(瀑布奔涌) 3. 最后升华到人生体悟(不必执着终点)
最妙的是把深刻的哲理藏在"找溪源"这样接地气的行为里,让人想起现代人常说的"旅途比目的地更重要"。诗人用流动的水比喻人生,告诉我们:生命的美不在遥远的终点,而在当下每一步听到的水声,看到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