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峡·山下水声深

山下水声深,水边山色聚。
月照秋自清,花名春不去。
似非人间境,又近红尘路。
乍入洞中天,更移云外步。
我殊惺惺者,犹得沧浪趣。
可以濯吾缨,斯言诚所慕。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似仙境又似人间的山水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向往。

开头两句“山下水声深,水边山色聚”用简洁的笔触勾勒出山水相依的画面——山脚下水流声深沉悠远,水边的山色层层叠叠,仿佛凝聚在一起。

“月照秋自清,花名春不去”进一步渲染氛围:月光洒下,秋夜显得格外清澈;花朵绽放,仿佛春天从未离开。这里用“秋”和“春”的对比,暗示此地四季如画,不受时间束缚。

“似非人间境,又近红尘路”点出矛盾感:这里美得不像是人间,却又离尘世不远。诗人似乎在说,仙境般的景色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是需要一颗宁静的心去发现。

“乍入洞中天,更移云外步”写诗人漫步其中,仿佛突然闯入仙境,脚步轻盈如踏云端,进一步强化了超然物外的感受。

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感慨:“我殊惺惺者,犹得沧浪趣”意思是,我虽然是个清醒理智的人,却依然能体会到沧浪之水的乐趣(“沧浪”象征高洁超脱的境界)。最后两句“可以濯吾缨,斯言诚所慕”化用古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表达诗人渴望用这清澈的水洗净世俗的尘埃,追求精神上的纯净。

整首诗的魅力在于它把现实与理想结合——山水既是真实的,又是诗人心中理想的寄托。诗人没有完全逃离尘世,而是在自然中找到心灵的归宿,传递出一种“身在红尘,心向自然”的生活态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