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潘鸿轩茂才百花卷

拈出五色笔,齐开百种花。
喧之沧海日,烂若赤城霞。
草木谁能状,诗书信有华。
骚坛推巨手,莫认画师家。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百花画卷,赞美了画家的高超技艺和诗歌的独特魅力。

首联“拈出五色笔,齐开百种花”直接点题,说画家拿起五彩画笔,让百花在画中同时绽放。这里的“五色笔”既指绘画工具,也暗喻艺术才华,而“齐开百种花”则展现了画卷的繁盛景象。

颔联“喧之沧海日,烂若赤城霞”用夸张的比喻形容画卷的灿烂夺目——花朵的热闹喧腾如同海上初升的太阳,绚烂的色彩又像天边的红霞。这两句通过自然奇景的联想,让读者感受到画作的视觉冲击力。

颈联“草木谁能状,诗书信有华”转向议论:草木的生机本难描绘,但画家的笔却让它们鲜活起来;而诗歌(题画诗)和画卷本身都充满华彩,相得益彰。这里强调了艺术(诗与画)超越现实的表现力。

尾联“骚坛推巨手,莫认画师家”是诗人的评价:这位画家在文坛(骚坛)也是公认的高手,别只把他当作普通画匠。既夸赞画技,更突出其文化修养,暗示真正的艺术需要诗画交融的底蕴。

全诗语言明快,比喻生动,从具体画面到抽象的艺术价值层层递进,让读者感受到画作之美,也领悟到诗画结合的魅力。核心思想是:真正的艺术不仅能再现自然之美,更能通过创作者的才情赋予它超越现实的生命力。

陈澧

陈澧(1810-1882)清代著名学者。字兰甫、兰浦,号东塾,出生于广州木排头,世称东塾先生,广东番禺人。清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六应会试不中。先后受聘为学海堂学长、菊坡精舍山长。于天文、地理、乐律、算术、古文、骈文、填词、书法,无不研习,著述达120余种,著有《东塾读书记》、《汉儒通义》、《声律通考》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