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上丁知府金部躬率僚宷释奠于先圣既而升

天意绍斯文,成书在圣孙。
一篇穷妙理,万古诵微言。
美行敷华叶,精诚固本根。
并明参日月,幽赞极乾坤。
奥义谁鑽仰,真儒善讨论。
披云观泰华,行水自昆仑。
庠序非才处,诗书素志敦。
崇朝羞倚席,暇日废窥园。
辩惑开群听,潜心到大原。
意将追往哲,学岂为专门。
盛府连称治,耆英继典藩。
始终临讲席,前后枉高轩。
全帐罗金鼎,盈庭倒玉樽。
旌旗来有庆,衿佩寂无喧。
士识师资贵,民知道义尊。
僖公史官颂,邓校相君存。
芹藻欢欣意,陵阿长育恩。
中材多杞梓,宝器列瑶琨。
五纪登朝盛,群英著籍繁。
美哉文正学,遗泽洽元元。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隆重的祭孔仪式,并赞美了儒家文化的传承与教育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文化传承的仪式感 诗中"释奠于先圣"指的是古代祭祀孔子的典礼。开篇用"天意绍斯文"点明这是延续文化命脉的神圣活动,就像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接力赛,把圣人的智慧火炬传递给后人。

2. 儒家智慧的价值 "一篇穷妙理"指《论语》这样的经典蕴含永恒真理。诗人用"万古诵微言"形容这些简洁的话语穿越时空依然闪光,就像我们今天仍能从《论语》中获得人生启示。

3. 教育的力量 诗中"庠序"指学校,"诗书素志敦"强调读书能培养高尚品格。用"中材多杞梓"的比喻,说明教育能把普通材料雕琢成栋梁之才,就像把常见树木变成珍贵木材。

4. 领导者的示范作用 描写知府率众祭孔的场面,体现"士识师资贵,民知道义尊"——当权者尊师重道,百姓就会跟着重视道德。就像今天领导带头读书,能带动社会学习风气。

5. 文化自信的表达 最后"美哉文正学"的赞叹,如同在说"我们的传统文化真了不起"。诗人认为儒家学说能普惠大众("遗泽洽元元"),就像阳光雨露滋养万物生长。

全诗用庄重而不失生动的语言,把一场古代文化活动写得充满仪式感和现实意义。其中对教育、传承、领导示范作用的思考,在今天依然能引发共鸣——好的文化传统需要用心守护,更需要用行动传承。

朱长文

生卒年不详。江南诗人。德宗建中元年(780),在湖州,与皎然、裴澄同送梁肃归朝。事迹见《唐诗纪事》卷二八。《全唐诗》存诗6首,断句2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