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以一面赠送的镜子为线索,道出了人情冷暖的深刻感悟。
前四句写收到镜子时的感受:友人寄来一面圆如满月的镜子,表面光亮如新。但诗人敏锐地意识到,镜子会越用越亮,而人的感情却会随时间变淡。这里用"亭亭"形容镜子,既写其形态优美,又暗含"孤立"之意,为下文埋下伏笔。
后四句转向对镜子的处置:诗人把镜子挂在空荡荡的梳妆台上,决定不再打开它。因为镜中再也照不出昔日爱人的身影("孤鸾"常喻失偶之人),那个熟悉的人儿早已香消玉殒。最后一句的"香魂"用得极为凄美,既点明爱人已逝,又保留着一丝缱绻的怀念。
全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通过日常物品(镜子)的变迁,写出最深刻的人生体验。镜子成为情感的见证者,它记录着从相遇到永别的全过程。诗人没有直接哭诉悲伤,而是用"不再开镜"这个动作,含蓄表达出"物是人非"的痛楚,这种克制的抒情反而更显深情。
徐陵
徐陵(507~583)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徐摛之子。南朝梁陈间的诗人,文学家。早年即以诗文闻名。八岁能文,十二岁通《庄子》、《老子》。长大后,博涉史籍,有口才。梁武帝萧衍时期,任东宫学士,常出入禁闼,为当时宫体诗人,与庾信齐名,并称“徐庾”,与宋朝郭茂倩并称“乐府双壁。”入陈后历任尚书左仆射,中书监等职,继续宫体诗创作,诗文皆以轻靡绮艳见称。至德元年去世,时年七十七,赠镇右将军、特进,其侍中、左光禄、鼓吹、侯如故,谥曰章。 有四子:徐俭,徐份,徐仪,徐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