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历经沧桑的君子归来后的豪情与感悟,核心是"真诚比虚名更重要"。
前四句用对比手法写人物品格: 1. 经历越复杂,德行反而越纯粹(像浊水沉淀后更清澈) 2. 归来时豪气冲天(像宝剑出鞘寒光四射) 3. 学问像北岳恒山一样厚重(用"北史"典故暗指学识渊博) 4. 礼仪修养如西山般精纯(用"真先生"典故比喻德行高尚)
后四句转向人生感悟: 5. 真理如同千里之行那么重要(对比下句的虚名) 6. 虚名轻得像一根羽毛(用"冷笑"表达不屑) 7. 十年清谈难有成果(暗指空谈误事) 8. 现在该由真君子来引领方向("主盟"指成为精神领袖)
全诗亮点在于: - 用"峥嵘""千里重"等具象词让抽象品德变得可触摸 - 通过"沉淀-出鞘-山峰-羽毛"的意象链条,形成强烈对比 - 最后两句点破主旨:与其空谈十年,不如实干一天
就像现代人常说的"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这首诗展现的是经历世事后反而更加纯粹的境界,强调真诚做人比追求虚名更重要。
许衡
(1209—1281)怀孟河内人,字仲平,号鲁斋。性嗜学。从姚枢得宋二程及朱熹著作,居苏门,与枢及窦默相讲习,以行道为己任。宪宗四年,忽必烈召为京兆提学,及即位,授国子祭酒。至元二年,命议事中书省,乃上疏言事。谓“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能长久”,并指出欲使“累朝勋旧改从亡国之俗”,阻力必大。多奏陈,然其言多秘,世罕得闻。又定朝仪、官制。拜中书左丞,劾阿合马专权罔上,蠹政害民。改授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选蒙古子弟教之。又领太史院事,与郭守敬修《授时历》成。以疾归。卒谥文正。有《读易私言》、《鲁斋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