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堤怀古

隋季穷兵复浚川,自为猛虎可周旋。
锦帆东去不归日,汴水西来无尽年。
本欲山河传百二,谁知钟鼎已三千。
那堪重问江都事,回望空悲绿树烟。

鉴赏

诗人张祜立足现实寄寓兴亡感的同时,也流露出对国家、对百姓的深深同情和关怀,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何焯曾评论李商隐《隋宫》其二“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说“借锦帆事点化,得水陆绎骚,民不堪命之状,如在目前。”此一评论用于评论张祜《隋堤怀古》同样准确,切中肯綮。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深藏而愈显。由此看来,张祜不仅仅对历史的兴亡特别关注,也不仅仅只有对现实的担忧,更有对民生的深切关怀和同情。他面对遗址陈迹不只是慨叹惋惜,也不只是追悼责备,更多的是面对现实,“以史为镜”照出当朝的一些社会政治状况,并为当朝一步步走向衰落灭亡的深渊而忧心忡忡,表现出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以及一定程度上的批判精神。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以隋朝灭亡的历史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对比手法,展现了统治者穷兵黩武最终自食恶果的深刻教训。

前两句直接点出隋炀帝两大劳民伤财的工程:频繁发动战争("穷兵")和开凿大运河("浚川")。用"自为猛虎"的比喻,讽刺统治者自以为强大可以掌控一切,结果却陷入困境。

中间四句通过两组强烈对比形成反差:东去的豪华龙舟("锦帆")一去不返,而汴河水却永远流淌;本想让江山永固("传百二"指长久),谁知政权很快更迭("钟鼎已三千"指改朝换代)。这种对比凸显了统治者的妄想与历史现实的残酷。

最后两句将镜头拉回现实:诗人站在隋堤上,望着绿树烟波,已经不忍再追问当年江都(扬州)发生的亡国旧事。这种欲言又止的写法,比直接批判更有感染力,让读者自然体会到历史沧桑感。

全诗最精彩的是将"锦帆"与"汴水"、"山河"与"钟鼎"这些具体意象并置,用永恒的自然景物反衬短暂的人世繁华,这种写法既形象又深刻,让历史教训跃然纸上。

张祜

张祜(hù)(约785年—849年?), 字承吉,唐代清河(今邢台市清河县)人,诗人。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有“海内名士”之誉。早年曾寓居姑苏。长庆中,令狐楚表荐之,不报。辟诸侯府,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寓居,爱丹阳曲阿地,隐居以终。张祜的一生,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祜以是得名,《全唐诗》收录其349首诗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