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翰林周学士寿昌

长沙学士才名羡,澄湘台下初相见。
当时鼓角翻江波,取别匆匆若飞电。
七年卧病黄鹄矶,即君留滞周南时。
汉口霜凫冻冲网,有酒相呼斛酌之。
我年未壮君已艾,众中许我倾流辈。
鹦鹉洲前狂笑来,祢衡惊起仍相怪。
古来盛名多零丁,看君早入承明庭。
浮云富贵长过眼,三台跂足如蓬瀛。
嗟余抱玉求高价,白须趋走都堂下。
人生得失苦相欺,与君同被时人嗤。
一回相逢一回老,惟有诗思如婴儿。
郭侯知君复知我,酒边论君每移坐。
为言年少妒风流,高堂挟瑟双倭鬌。
即今老去看文君,丝竹余音不忍闻。
颇忆东山谢安石,远愁西第沈休文。
南洼明月清光绝,古往今来圆又缺。
且应击缶对高吟,莫遣当窗照华发。
彰门晓树映宫楼,冠盖憧憧车马流。
持戟同僚揖王董,登车新雨论黄周。
元亭寂寞秋苔绿,季主逡巡不能卜。
西风落叶闭重门,悄然坐梦深岩屋。
余亦长歌归故关,白云幽涧水潺潺。
他年乘兴一相见,分作淮南大小山。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送给好友周寿昌(翰林学士)的赠别之作,通过回忆友情、感慨人生,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命运无常的复杂情绪。

核心内容解析:

1. 回忆初遇与离别 - 开头写两人在澄湘台下初次相见,当时战乱("鼓角翻江波")中匆匆分别,像闪电一样快。 - 七年后诗人卧病武昌(黄鹄矶),而周寿昌滞留南方("周南"),两人在汉口寒天里喝酒取暖,用冻僵的野鸭("霜凫")下酒,画面感很强。

2. 亦师亦友的关系 - 诗人自谦年轻("我年未壮"),而周寿昌已显成熟("君已艾"),但周寿昌却公开赞赏诗人的才华。 - 两人像狂放的祢衡(东汉名士)一样在鹦鹉洲大笑,用历史典故表现他们不拘礼法的交情。

3. 对人生的感慨 - 诗人说自古才华横溢的人("盛名")往往命运坎坷("零丁"),但欣慰周寿昌能进翰林院("承明庭")。 - 认为富贵如浮云,高位("三台")也不过是暂时的,暗含对功名的淡泊。

4. 中年困境的共鸣 - 诗人自嘲:明明有才华("抱玉"),却白发苍苍还在奔波求职,和周寿昌一起被世人嘲笑。 - 用"一回相逢一回老"道出岁月无情,但写诗的热情("诗思")却像婴儿般纯真鲜活,形成动人对比。

5. 借他人之口写周寿昌 - 通过共同朋友郭侯的视角,补充周寿昌的形象:年轻时风流倜傥("挟瑟"弹琴),如今老去,连音乐("丝竹")都不忍听,怕触动回忆。

6. 结尾的豁达与期许 - 用月亮圆缺比喻人生无常,主张痛快饮酒作诗("击缶高吟"),别对着白发伤感。 - 最后想象未来:自己归隐山林("白云幽涧"),期待再会时像汉代淮南王门下的文人一样,并称"大小山"。

诗词亮点: - 画面感强:汉口喝酒、鹦鹉洲大笑等场景如在眼前。 - 情感真挚:既有对友情的珍视,又有中年不得志的苦涩,还有对诗歌的热爱。 - 用典自然:祢衡、谢安等历史人物的引用不显晦涩,反而加深了情感表达。 - 哲理深刻:对名利、时光、才华的思考,今天读来依然有共鸣。

全诗像一封掏心窝子的信,既有"我们都老了"的唏嘘,又有"继续写诗吧"的洒脱,展现了传统文人交情的深厚与复杂。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