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体五首 其三 效谢临川

竹死不变节,蕙焚尚馀馨。
秉性有恒操,墆(徒计切)物非至情。
左崦结层构,中园穿空冥。
井花遥上白,风影时献青。
筑灶试丹诀,濡毫誊酒经。
一为缨笏累,殊嗟神府扃。
事去虑将澹,感来心已醒。
薨薨哀饥鸢,累累叹冻蝇。
逝将命脩驾,薄言旋故坰。
㪺秾浇阳卉,泛碧破阴苹。
观化验群品,褰襟咏三精。
情素谅已展,爵服吾何营。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模仿了谢灵运(谢临川)的风格,借自然景物和日常行为,表达了对高洁品格的坚守和对世俗名利的超脱。

前四句用竹子、蕙草作比:竹子枯死仍保持节节分明的形态,蕙草焚烧后依然留有香气。这说明真正的高尚品格不会因外界变化而改变,而那些刻意追求外物(如名利)的行为,并非发自本心。

中间部分描绘了诗人的生活场景:他在山边建房,园中漫步,看井水映出白光,感受风中青影摇曳。他炼丹、抄写酒经,过着闲适的隐居生活。但想到曾经为官场(“缨笏”)所累,便感叹心灵被束缚的无奈。

随后,诗人反思:往事已过,忧虑渐渐淡去,但每当有所感触,内心又会清醒过来。他看到饥饿的老鹰哀鸣、冻僵的苍蝇挣扎,更坚定了离开尘世、回归田园的决心。

最后,诗人决定驾车返回故土,用浓酒浇灌阳光下的花朵,泛舟拨开浮萍,观察万物变化,敞开衣襟歌颂日月星三光。他认为,只要内心真诚坦荡,官位和荣华(“爵服”)又有什么值得追求的呢?

全诗核心:通过自然与生活的对比,强调人应保持本真,不为外物所累。竹子、蕙草的坚韧象征品格,而炼丹、饮酒的闲适则体现超脱。诗人最终选择回归自然,追求心灵的自由,而非世俗的虚名。

宋濂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汉族,浦江(今浙江浦江县)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他的代表作品有《送东阳马生序》、《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