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因寺行宫前铜鹿行
古稀天子六省方,帐殿金扉照水黄。
当年故物独铜鹿,口衔芝菌望幸长。
与二仙禽列为四,旧存其一今亡矣。
玉狮盗去田蟛郎,承露金仙应堕泪。
眼见阳和八八春,铸始乾隆金几斤。
更溯景陵遗老尽,上方龙象空烟云。
摧牙落角苔花绿,乱领妖要应怒触。
时来被锦孤山阳,乱定淈泥湖水曲。
枯枝犹讶长生牌,苍鼠啼向空坛荄。
精蓝一炬守吏去,剩有残僧拾堕柴。
文澜阁圮颓梁在,书付秦灰谁续采。
睿思亲解尘角讹,文物当年盛渊海。
宫前老翁曝背言,今是乾隆几叶孙。
先皇不宝四白鹿,再拜溪毛荐水温。
当年故物独铜鹿,口衔芝菌望幸长。
与二仙禽列为四,旧存其一今亡矣。
玉狮盗去田蟛郎,承露金仙应堕泪。
眼见阳和八八春,铸始乾隆金几斤。
更溯景陵遗老尽,上方龙象空烟云。
摧牙落角苔花绿,乱领妖要应怒触。
时来被锦孤山阳,乱定淈泥湖水曲。
枯枝犹讶长生牌,苍鼠啼向空坛荄。
精蓝一炬守吏去,剩有残僧拾堕柴。
文澜阁圮颓梁在,书付秦灰谁续采。
睿思亲解尘角讹,文物当年盛渊海。
宫前老翁曝背言,今是乾隆几叶孙。
先皇不宝四白鹿,再拜溪毛荐水温。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以杭州圣因寺行宫前的铜鹿为线索,通过一件文物的命运折射出清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全诗可分为四个层次:
1. 历史记忆(前八句)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的盛况已成过往,如今只剩一只铜鹿孤零零地衔着灵芝(象征祥瑞),与两只铜鹤原本组成"四灵"组合,现在却残缺不全。诗人用"玉狮被盗""金仙流泪"等意象,暗示文物遭劫的凄凉。
2. 时间印记(中间八句) 铜鹿历经八十八个春秋,身上长满青苔,龙纹装饰也已残损。诗人用拟人手法描写铜鹿时而披锦受宠(盛世时),时而陷在泥泞(乱世中),连栖息的老树都惊诧于它的长生,暗示文物见证的沧桑巨变。
3. 文化浩劫(随后六句) 圣因寺被焚毁,文澜阁倒塌,珍贵典籍化为灰烬。这里用"秦灰"典故(秦始皇焚书)暗指文化劫难,与当年乾隆亲自校勘典籍的盛况形成强烈对比。
4. 今昔对话(最后四句) 通过老翁之口点出主旨:现在的皇帝已不是当年重视文物的乾隆,百姓只能对着温泉(暗指行宫遗址)祭奠往昔。最后两句特别深刻——先皇不珍视的四只白鹿(象征祥瑞),正是王朝衰落的预兆。
全诗妙在将铜鹿作为"历史见证者",通过它的视角展现:文物损毁象征文化断裂,而文化断裂往往预示着王朝衰落。诗中"苔花""苍鼠""残僧"等意象充满破败感,与记忆中的金碧辉煌形成强烈反差,让读者自然感受到盛世不再的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