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即事

繁星篲村门,烂熳如帚把。
归人趁余光,犬吠盈四野。
牵砻发浩歌,篝火高林下。
岁征在恒旸,腴亩获枯苴。
谷磬杵臼间,斯声闻盖寡。
三冬苦饥饿,横征恣敲打。
不闻酒囊枯,增压裂不舍。
幸无巢泚徒,中原已戎马。
谁能采刍荛,稽首告旃厦。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农民在战乱年代的苦难生活,充满了对现实的控诉和对民生的关切。

开头四句用生动的画面感描写夜晚归家的场景:繁星像扫帚一样密集地挂在村口,农民借着微光赶路,狗叫声回荡在田野间。这里用"繁星如帚把"的比喻,既展现了农村夜景,又暗示了生活的艰辛——连星星都像要扫走什么似的。

中间部分详细描述了农民的劳作与困境:人们在高林下点着篝火碾米唱歌,看似热闹,实则暗含苦涩。因为干旱导致良田只长出干枯的庄稼("恒旸"指持续干旱,"枯苴"是干枯的植物)。粮食加工的声音越来越稀少,暗示收成不好。冬天忍饥挨饿时,还要遭受残酷的横征暴敛,连酒囊干涸(象征最后一点积蓄)都不放过,征税者还要加压榨取。

最后四句转向更大的社会背景:幸亏没有像唐朝泚州那样的叛乱者("巢泚徒"指叛乱首领),但中原已经战火纷飞("戎马"代指战争)。诗人发出痛心质问:谁能采集民间疾苦("刍荛"本指柴草,这里指民间声音),向朝廷如实禀告呢?

全诗通过具体的生活细节,展现了战乱年代农民在自然灾害和官府压榨下的双重苦难。艺术手法上善用比喻(繁星如帚)、对比(热闹劳作与残酷现实)、借代(戎马代战争)等,语言质朴却力透纸背。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深切的民生关怀,以及"苛政猛于虎"的沉痛控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