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子高归延平(延平,即今福建南平市。)

乱世读书少,前人教子难。
青灯长合席⑴,红日趱归鞍⑵。
梅自知春近,松应耐岁寒。
楼高新月好,后夜与谁看。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写的是在动荡年代里,一位父亲送儿子回老家的复杂心情。

前两句直接点明时代背景:战乱年代读书机会少,父母想好好教育孩子特别不容易。这里藏着父亲对儿子成长的忧虑。

中间四句用生动的画面描写送别场景: - "青灯长合席":父子俩曾整夜在油灯下促膝长谈 - "红日趱归鞍":太阳催促着儿子骑马启程(用太阳拟人化,显得时间紧迫) - 用"梅知春近"比喻儿子能感知到家的温暖,用"松耐岁寒"期望儿子能像松树一样坚强面对困难

最后两句最动人:父亲想象儿子回到老家后,站在高楼看新月的美景,却再也没人能陪他一起欣赏了。这里既有对儿子未来的祝福,又暗含着自己无法陪伴的遗憾。

全诗用日常景物(灯、太阳、梅、松、月亮)串联起深沉父爱,没有直接说"舍不得",但每个画面都透着牵挂。特别是最后那个无人共赏月亮的想象,把父亲说不出口的不舍表达得特别含蓄又戳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