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人站在远方向东眺望长安城的情景。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他远远望去,虽然看不见长安城的全貌,但能看到长安上空的朝阳,这让他感到欣喜。
诗人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日常场景,却蕴含了深刻的情感。"东望望长安"的重复使用,表现出他眺望的专注和期盼;"日初出"的意象既点明时间,也暗含希望和光明;最后两句的转折——虽然看不见长安城,但能看到长安的太阳,这种"退而求其次"的满足感,透露出诗人对长安的深切思念。
整首诗就像一张用文字拍下的照片:清晨的阳光中,一个人遥望远方,虽然看不清想见的城市,但看到那座城市上空的朝阳,心里就涌起温暖和希望。这种将深沉情感融入日常景象的写法,让读者能轻松代入,感受到那份既遥远又亲切的思念之情。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