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像是一个疲惫旅人的内心独白,用简单直白的语言道出了现代人也能共鸣的生活感受。
前两句"红尘踪迹厌驱驰,况复年来两鬓丝"就像在说:我受够了在繁华都市里奔波劳碌的日子,更何况这些年头发都熬白了。这里的"红尘"可以理解成现代社会的名利场,"两鬓丝"就是中年人常见的白发,一下子让人联想到职场打拼的辛酸。
后两句"扰扰太行南北路,不知何日是归期"更形象:每天挤在像太行山道一样拥堵的南北通勤路上(可以想象成早晚高峰的地铁或高速公路),根本看不到这种苦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诗人把枯燥的旅途比作崎岖山路,这种比喻既生动又带着自嘲。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深深的疲惫感和对自由的渴望。诗人没有用华丽词藻,而是像和老朋友聊天一样,用堵车、白发这些日常意象,说出了每个被生活推着走的人的心声:我们都在赶路,却常常忘了为什么出发。这种穿越时空的共鸣,正是古典诗词的现代魅力所在。
于谦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钱塘县人。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起为兵部侍郎。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师,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英宗得归。天顺元年因“谋逆”罪被冤杀。谥曰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