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用简单对比的手法,道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前两句说真正的山水之美无人欣赏——千姿百态的真山真水四季变换,但能静下心来观赏的人却很少。后两句突然转到人造景观——人们反而争相围观园林里堆砌的假山,由此引出"世间宜假不宜真"的感叹。
诗人用"假山有人看,真山无人赏"的生活现象,暗讽了当时社会的一种怪相:人们更热衷追逐表面浮华、刻意雕琢的东西,却对自然本真、质朴无华的事物视而不见。就像现在有些人追捧网红打卡点,却对身边的自然美景无动于衷;迷恋精修过的照片,却嫌弃真实的自己。
最后一句"世间宜假不宜真"像是无奈的叹息,又像尖锐的讽刺,让人联想到现代社会依然存在的种种"重表象轻实质"的现象,具有很强的现实警示意义。全诗用假山这个具体意象,把抽象的社会批判说得生动易懂。
郑清之
郑清之(1176—1251)南宋大臣。初名燮,字德源、文叔,别号安晚,庆元道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嘉泰二年进士及第。历官光禄大夫,左、右丞相,太傅,卫国公(齐国公)等。淳祐末年,元兵大举侵宋,郑清之进十龟元吉箴劝帝励精图治,未能实施,而后退仕隐居,諡忠定,著有《安晚集》六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