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质朴的山村清晨,通过几个生活化的画面传递出悠然自得的田园气息。
开头两句像镜头特写:农人清早推开家门查看庄稼,镜头一转,邻居老翁的屋子静静立在溪水边。这里用"省禾黍"这个细节,暗示着农人日常的牵挂,而"水头住"三个字就勾勒出依山傍水的居住环境。
中间四句是绝妙的时间与空间转换:今天的溪水涨了,是因为昨夜上游下了雨。这里用"南涧"与"西川"的地名对仗,既拓展了画面空间感,又暗含自然因果。牧童披着蓑衣的身影与腰间竹笛的细节,让画面立刻生动起来,"期烟渚"的"期"字用得极妙,仿佛牧童在朦胧晨雾中等待着什么。
结尾最有趣:牧童完全不理会溪边的人,自顾自骑着牛沿山而去。这个任性又自在的举动,把山村生活的无拘无束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通过"不问"与"傍山"的对比,让整个画面突然有了动态感,就像电影结尾的一个潇洒离场镜头。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用毛笔简单勾勒的白描画,每个意象都恰到好处。雨后的清新、农作的日常、牧童的率真,共同组成了让人向往的山居晨景,传递出返璞归真的生活美感。
于濆
于濆,字子漪,自号逸诗,晚唐诗人,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僖宗乾符初(约876年前后)在世。咸通二年(681年)举进士及第,仕终泗州判官。濆患当时诗人拘束声律而入轻浮,故作古风三十篇,以矫弊俗,自号逸诗,有《于濆诗集》、《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