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是一首挽诗,表达了作者对已故的徐州刺史苏公的深深怀念和哀悼之情。让我们逐句分析这首诗。
首句“返葬长安陌”,是说苏公的遗体被运回长安安葬。这里的“长安”是古代的京城,也是苏公生前工作的地方。“陌”字表现了作者对友人去世的哀伤和对墓地环境的凄凉感。
第二句“秋风箫鼓悲”,秋风凄凉,箫鼓声悲,进一步渲染了哀伤的气氛。秋风萧瑟,箫鼓声起,这种悲凉的氛围体现了诗人对苏公离世的悲痛之情。
第三句“奈何相送者,不是平生时”,诗人感慨在苏公葬礼上送别的人,已经不是他生前熟悉的人了。这是一种深深的哀愁和怀念,暗示了人事变迁,旧人已去,新人难续的旧情。
第四句“寒影催年急”,借用景物来暗示时间的流逝,表达了岁月无情、生命易逝的哀思。“寒影”暗示了季节的变迁,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凄凉和哀伤。
最后一句“宁知建旟罢,丹旐向京师”,诗人感慨谁能知道苏公一生戎马倥偬,最后竟离世而去,他的灵柩被运回京城。“丹旐”是旌旗的意思,这里象征苏公的英灵。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苏公一生的敬仰和怀念。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悲凉的氛围和深情的怀念,表达了作者对已故友人苏公的深深哀悼和怀念之情。通过描绘秋风、箫鼓、寒影等景象,渲染出哀伤的气氛,使读者能感受到作者的悲痛之情。同时,通过对苏公一生的回顾和敬仰,表达了对友人深深的怀念和敬意。
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