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望 / 出塞行

白花原头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
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孤独旅人在荒凉秋野中的怅惘心情,充满苍茫的时空感。

前两句"白花原头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像电影镜头:旅人站在开满白花的原野上遥望京城方向,脚下黄河水奔流不息。这里用"白花"暗示季节(可能是深秋的芦苇花),"望京师"点出思乡之情,而黄河永恒流淌的意象,反衬出人生的短暂与漂泊。

后两句"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进一步强化孤独感:深秋的荒野空无一人,忽然看见有骑马人从东边来,却认不出是谁。这种"空荡荡的荒野中偶遇陌生人"的描写,既展现环境的萧瑟,也暗示战乱年代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

全诗妙在四个意象的层层递进:白花原(视觉)→黄河水(听觉)→旷野(空间)→陌生来客(悬念),就像一幅逐渐展开的画卷。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望京师""行人绝"这些细节,让读者自然感受到戍边将士或游子那种"前路茫茫,归期难料"的孤寂。特别是最后突然出现的骑马人,给苍凉的画面增添了一丝不安的动感,留下想象空间。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