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其二 老僧
名山闲住,问经过、几度涧花开落。
清梵偶从林杪出,听熟春猿秋鹤。
卓锡西来,泛杯东渡,辛苦曾行脚。
不如放下,任他尘冷瓶钵。
领取静慧生时,蒲团坐破,随地皆堪乐。
四万八千阿育塔,未抵小楼一角。
古貌枯形,逢君何处,图画中间著。
有时笠影,远将斜照横掠。
清梵偶从林杪出,听熟春猿秋鹤。
卓锡西来,泛杯东渡,辛苦曾行脚。
不如放下,任他尘冷瓶钵。
领取静慧生时,蒲团坐破,随地皆堪乐。
四万八千阿育塔,未抵小楼一角。
古貌枯形,逢君何处,图画中间著。
有时笠影,远将斜照横掠。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一位超然物外的老僧形象,通过他的生活状态传递出深刻的禅意。
上阕写老僧的修行生活。他住在名山之中,看惯了山涧花开花落(暗示修行时间之久)。偶尔能听到林中传来的诵经声,连山中的猿猴鹤鸟都听习惯了(表现人与自然和谐)。老僧从西方来此修行,也曾东渡传法("泛杯东渡"用达摩一苇渡江的典故),经历过辛苦的云游生活。但现在他选择放下一切,连化缘的瓶钵都任其落满灰尘(体现彻底放下)。
下阕写老僧的修行境界。他领悟到只要内心清净,破旧的蒲团上也能获得快乐("蒲团坐破"体现修行之深)。就算有再多佛塔(阿育王曾建八万四千塔供奉舍利),也比不上这小楼一角(强调内心的觉悟比外在形式更重要)。老僧枯瘦的形象就像画中人物,他头戴斗笠的身影,在夕阳下显得格外超脱(画面感极强)。
全词通过老僧"放下"的生活态度,表达了"心远地自偏"的禅理:真正的修行不在形式,而在内心的觉悟。语言清新自然,用"涧花开落""春猿秋鹤"等意象营造出空灵意境,最后"笠影横掠"的画面更是余韵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