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译文及注释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日暮时分,群山淹没在昏暗之中,接着,又有一阵密集的暮雨袭来。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今夜,你我怎能忍受宿于两地却听着同样凄厉的猿鸣。

译文

日暮时分,群山淹没在昏暗之中,接着,又有一阵密集的暮雨袭来。
今夜,你我怎能忍受宿于两地却听着同样凄厉的猿鸣。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黄昏时分的山水画卷,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下面,我试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帮你分析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这两句描绘了黄昏时刻的场景。夕阳西下,群山笼罩在昏暗之中,暮色中夹杂着密集的雨声。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种静谧而又有些寂寥的氛围,仿佛自然界在这一刻变得特别宁静,而那“萧萧”的雨声,更是为空气增添了几分沉闷。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紧接着,诗人将视线转向了另一层面的情感。这里出现了“两处宿”的设定,意味着这两处的地方都是诗人住宿的地方。而“共听一声猿”的情境,则是诗人和另一个旅伴(或者说是想象中的旅伴)同时在雨夜中驻足,共同感受到了那凄厉的猿啼声。这种情境暗示了旅途中的孤独与寂寞,虽然同在一处,却仿佛各自身处不同的世界。

整体情感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的黄昏雨景和旅途中的寂寞,传达了一种淡淡的落寞与孤寂感。诗人似乎在表达,即使身处自然的怀抱,却依然无法摆脱内心的孤独。这种情感是普遍的,很多人在旅途中都会有类似的感受,尤其是在雨夜这样特殊的时刻,更容易引发怀旧与思索的情绪。

李端

李端(约737年—约784年),字正已,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唐代诗人。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的堂弟李孝贞六世孙。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