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怀
人生天地间,有如远行客。
驰驱真倦矣,我今欲垂策。
独坐幽林下,松风拂黄蘖。
苦心谁能知,知亦有何益。
志士与仁人,典型在夙昔。
宁惜已衰年,即委匹夫责。
海峡尚扬波,国步当踧踖。
敢不献绵薄,以答高厚泽。
春气万方腾,俯仰情更迫。
驰驱真倦矣,我今欲垂策。
独坐幽林下,松风拂黄蘖。
苦心谁能知,知亦有何益。
志士与仁人,典型在夙昔。
宁惜已衰年,即委匹夫责。
海峡尚扬波,国步当踧踖。
敢不献绵薄,以答高厚泽。
春气万方腾,俯仰情更迫。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表达了一位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在晚年仍心系家国的情怀。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开头八句像是老者的独白:诗人把人生比作匆匆过客,说自己已经疲惫不堪,只想放下马鞭(暗指放下责任)在松林下休息。他感叹自己的苦心无人理解,即使被理解也无济于事——这里透露出深深的孤独感。
中间四句笔锋一转:想到历史上的仁人志士("典型在夙昔"),诗人突然振作起来。他说虽然自己年迈,但绝不能推卸普通百姓("匹夫")的责任,这里引用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典故。
最后四句直抒胸臆:看到海峡(可能指台湾海峡)不太平,国家步履维艰("踧踖"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诗人决心贡献绵薄之力来回报国家的恩泽。结尾处"春气万方腾"的蓬勃景象与"俯仰情更迫"的急迫心情形成强烈对比,凸显出老当益壮的豪情。
全诗最动人的地方在于:一个疲惫的老人,本可以安享晚年,却因为对国家命运的牵挂而重新燃起斗志。诗中"松风拂黄蘖"的宁静画面与"海峡扬波"的动荡景象交替出现,生动展现了个人心境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这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正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崇高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