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园和吴光辅

雪外高亭倚竹根,石门幽径蹑苔痕。
重来花发应千树,只恐渔舟失洞门。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幽静雅致的园林景象,同时暗含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淡淡忧虑。

前两句写景:诗人站在被白雪覆盖的高亭上,亭子仿佛依偎在竹根旁。沿着石门和幽静的小路前行,脚下是长满青苔的石阶。这里用"雪外"、"竹根"、"苔痕"等意象,营造出一个远离尘嚣、清幽脱俗的世外桃源。

后两句抒情:诗人想到再来时,这里应该已是繁花盛开的景象,却又担心到时找不到进入这个隐秘之地的路径。"渔舟失洞门"借用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暗示这个美丽的地方就像桃花源一样难以寻觅。

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 1. 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清幽的园林景色 2. 通过"雪"与"花"的对比,暗示季节变换 3. 最后用典表达对美好事物转瞬即逝的担忧 4. 在写景中融入对人生际遇的思考

诗人似乎在说:美好的事物就像这隐秘的园林,一旦错过可能就再也找不到了。这既是对景物的描写,也暗含对人生际遇的感悟。

傅若金

傅若金(1303—1342) 字与砺,一字汝砺,元代新喻官塘(今江西新余市渝水区下村镇塘里村)人。少贫,学徒编席,受业范椁之门,游食百家,发愤读书,刻苦自学。后以布衣至京师,数日之间,词章传诵。虞集、揭傒斯称赏,以异才荐于朝廷。元顺帝三年(1335),傅若金奉命以参佐出使安南(今越南),当时情况复杂,若金应付自如,任务完成出色。安南馆宾以姬,若金却之去,并赋诗以言节操。欧阳玄赞其“以能诗名中国,以能使名远夷”。 归后任广州路学教授,年四十而卒。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