貂裘换酒 呈某先生(《南社词集》作“赠人”。)(1909年)

四壁秋虫叹。
向孤灯、重门静掩,听残更箭。
百辈时交休说起,略略山移物⑴换。
便各自、兽离禽散⑵。
十事九场都一样(《南社词集》作“归结幻”。),悔⑶年来、不著孤游论(《南社词集》作“猜透人情半”。)。
差看破(《南社词集》作“都脂韦”。),世情半⑷漫漫长夜何⑸当旦。
待安排、一丘黄土⑹,埋头盖面(《南社词集》作“不曾一面”。)。
水复山穷⑺谁料得,直道而今还见。
纵万死、也都无怨。
何况青蝇能作吊,只瞻韩、未展平生愿。
算此是,平生恨。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于1909年,作者通过秋夜独处的场景,表达了对世态炎凉的深刻感悟和内心愤懑。全词像一封深夜倾诉的信,语言直白却充满力量。

上阕从秋夜写起:虫鸣声、孤灯、紧闭的大门、更漏声,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孤独压抑的氛围。"百辈时交休说起"直接点破人际关系的虚伪——所谓的朋友就像山间雾气一样容易消散,像禽兽一样各自奔逃。作者后悔自己没能早点看透人情世故,用"十事九场都一样"这样口语化的表达,道出世事的重复与荒诞。

下阕情绪更加激烈。"漫漫长夜"既是实指秋夜,也象征黑暗的社会环境。"一丘黄土"的死亡意象,显示出作者极度的绝望。但紧接着笔锋一转,说即便在这样污浊的世道里,居然还能见到坚持正直的人("直道而今还见"),这种意外发现让作者觉得"纵万死也都无怨"。

最后用"青蝇作吊"的典故(指小人谗言)反衬自己未能实现抱负的遗憾。全词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在揭露世道黑暗的同时,依然保持着对正直的敬意,在愤世嫉俗中藏着未灭的热忱。这种复杂情绪通过"秋虫-孤灯-黄土-青蝇"等接地气的意象自然流露,让今天的读者依然能感受到百年前那个不眠之夜的炽热情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