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汲郡太守诗

于穆皇晋,豪彦实蕃。
天罔振维,有圣贞观。
鸣鸟在林,良骏即闲。
萃彼俊乂,时亮庶官。(一章)
抑抑奚生,天笃其淳。
芳颖兰挥,琼光玉振。
沈机照物,妙思考神。
思我善问,观德古人。(二章)
善问伊何,惠音孔韶。
肇允衡门,翻飞宰朝。
肃雍芳林,芬响凌霄。
穆矣和风,育尔清休。(三章)
亦既有试,出宰邦家。
之子于行,民固讴歌。
风澄俗俭,化静世波。
芒芒既庶,且乐于和。(四章)
我有好爵,既成尔服。
入赞崇华,遂登帷幄。
时文圣宰,天祚方谷。
朔风徽止,鸿渐云岳。(五章)
悠悠斯民,三代直道。
我求明德,惟奚攸考。
缉熙晖章,天禄来保。
惠心无兢,丰化有造。(六章)
乐只君子,茂德攸绥。
嗟我怀人,式是言归。
聿言来集,如翼斯挥。
日予不惠,照尔清晖。(七章)
职思既殊,亦各有司。
念我同僚,悲尔异事。
之子之远,悠悠我思。
虽无赠之,歌以言志(○本集二。《诗纪》二十六。)。(八章)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赠汲郡太守诗》是一首赞美官员德政的诗歌,用生动的比喻和真挚的情感,描绘了一位贤能太守的形象。全诗共八章,我们可以分段来理解:

1. 时代背景与人才涌现(第一章) 开篇赞美晋朝人才济济,像林中的鸣鸟、闲适的骏马一样各展才华。朝廷选拔贤能,让他们担任重要官职,治理国家。

2. 赞美主人公的品德(第二章) 主人公(奚生)天性淳厚,像兰花一样芬芳,如玉一般光彩照人。他善于思考,洞察世事,既能虚心请教,又能以古人为榜样修身立德。

3. 从隐士到贤臣的转变(第三章) 主人公原本是隐士("衡门"指简陋住所),后来被朝廷重用。他像和煦的春风,带来清明的政治,让百姓安居乐业。

4. 治理地方的成效(第四章) 主人公担任地方官后,民风淳朴,社会安定。百姓生活富足("芒芒既庶"),且和睦相处,体现了他的治理才能。

5. 升迁与更大的责任(第五章) 因政绩卓越,主人公被调入中央,参与国家决策。诗人用"鸿渐云岳"比喻他如大雁飞向高山,仕途光明。

6. 以古喻今的治国理想(第六章) 诗人提出理想的政治应像夏商周三代那样正直。主人公的明德(美好品德)值得效仿,他的仁惠之心能带来社会繁荣。

7. 惜别与祝福(第七章) 诗人表达对主人公的依依不舍,称赞他德行高尚("茂德"),并自谦说自己的诗虽不够好,但像清晖一样寄托真诚祝福。

8. 同僚之情与赠别(第八章) 最后点明写作背景:虽然职责不同,但同为官员的诗人对主人公调任远方感到不舍,只能以诗歌表达心意。

诗歌的核心魅力: - 用自然意象(兰、玉、和风、鸿雁)比喻品德,形象易懂。 - 通过"隐士→地方官→中央官员"的成长线,展现贤臣的典范。 - 强调"德政"的具体表现:民风淳朴、社会和谐,而非空泛说教。 - 结尾的惜别之情真挚,让赞美诗更有温度。

这首诗不仅是个人赠别,更寄托了作者对清明政治的理想——官员应当如春风化雨,用德行而非强权治理天下。

陆云

陆云(262年-303年),字士龙,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晋官员、文学家,东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第五子。与其兄陆机合称“二陆”,曾任清河内史,故世称“陆清河”。陆云少聪颖,六岁即能文,被荐举时才十六岁。后陆云任吴王司马晏的郎中令,直言敢谏,经常批评吴王弊政,颇受司马晏礼遇,先后曾任尚书郎、侍御史,太子中舍人、中书侍郎、清河内史等职。陆机死于“八王之乱”而被夷三族后,陆云也为之牵连入狱。尽管许多人上疏司马颖请求不要株连陆云,但他最终还是遇害了。时年四十二岁,无子,生有二女。由门生故吏迎葬于清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