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凉爽的秋夜景象,表达了诗人闲适自得的心境。
前两句写景:高大的松树和修长的翠竹枝叶交错,在地上投下浓密的阴影;皎洁的月光像碎金般洒落在地面。"凉月玲珑"这个比喻特别生动,把月光比作精致的碎金,既写出了月光的明亮清澈,又透出秋夜的凉意。
后两句抒情:诗人说自己年纪大了懒得写诗来应景,其实是在用自嘲的方式表达一种超脱的心态。在这样清凉的夜晚,他宁愿静静地聆听秋虫的鸣叫,享受这份自然的馈赠。这里的"候虫"指的是随季节鸣叫的昆虫,它们的叫声成为诗人最好的陪伴。
整首诗的魅力在于用朴素的语言营造出一个静谧美好的秋夜画面,同时展现了诗人淡泊闲适的生活态度。不需要刻意写诗,只需用心感受自然,这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智慧,正是现代人容易忽略却又向往的境界。
冯延登
冯延登(1175年—1233年),字子骏,号横溪翁,吉州(今山西吉县)人。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年)中进士。贞祐二年(1213年),担任河中府判官、兼任尚书省左右司员外郎。兴定五年(1221年),进入国史院担任编修官,任太常博士。元光二年(1223年),管理登闻鼓院,兼任翰林修撰。在正大八年(1232年),与元议和时被监押,天兴元年(1232年)被释放,任祭酒,后又任吏、礼二部侍郎。天兴二年(1233年),汴梁被元军围困,冯延登出逃时被元军抓获,投井自杀,卒年五十八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