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秋日旅途中的所见所感,用清新自然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水上夜行图。
开篇先写赶路场景:沿着荣川山谷前行,雨后初晴的视野格外开阔。这里用"望尽通"三个字,让人仿佛看到蜿蜒山路在晴朗天色下一览无余的畅快。
接着镜头转到水上细节:薄雾从河面袅袅升起,一轮圆月倒映在小船中央。这两句最妙在"细"和"圆"的对比,朦胧的水雾与清晰的月影相映成趣,既有水墨画的意境,又带着夜航的静谧美。
五六句写岸边景致:错综的河岸让旅人辨不清方向,秋虫的鸣叫与风吹草丛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迷"字和"乱"字用得巧妙,既写实景,又暗含诗人稍显迷茫的心绪。
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正在思乡愁闷时,忽然一阵凉风吹来,仿佛在安慰旅途劳顿的游子。这个结尾特别打动人心,把自然景物写得充满人情味,凉风成了善解人意的伙伴。
全诗就像一组流动的电影镜头,从宏观的山路转到微观的月影,再回到主观的旅愁,最后以一阵治愈的凉风收尾。诗人把寻常的旅途见闻写得既真实又富有诗意,尤其擅长用声音(虫鸣、风声)和触觉(凉风)来丰富画面,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那种在孤旅中被自然抚慰的温暖感,正是这首诗最动人的地方。
祖咏
祖咏(699~746),字、号均不详, 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少有文名,擅长诗歌创作。与王维友善。王维在济州赠诗云:"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赠祖三咏》)其流落不遇的情况可知。开元十二年(724),进士及第,长期未授官。后入仕,又遭迁谪,仕途落拓,后归隐汝水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