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乘船渡过浔阳江时的所见所感,展现了一幅和平宁静的江南水乡画卷。
开头两句写诗人整理衣襟、抖落旅途风尘,准备以宾客身份造访浔阳。这里用"抖擞衣襟"这个动作,生动表现了诗人对即将到来的会面的郑重态度。
中间四句是整首诗最精彩的部分。诗人看到江边城墙上没有战火痕迹,山间村落里也很少见到流离失所的人,展现出一派太平景象。"晓日凉风"与"青雀舫"、"绿杨津"等意象组合,勾勒出清晨江上清凉宜人的氛围,郡中小吏在绿杨掩映的渡口等候的场景更增添了生活气息。
最后两句写得尤为传神:沙鸥刚要落下又突然飞起,它们惊讶地打量着诗人,仿佛见到了老朋友。这个细节描写既生动有趣,又暗含深意——连鸟儿都觉得诗人似曾相识,暗示诗人对这片土地有着特殊的亲切感。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细节,展现了战乱后难得的和平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安宁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特别是结尾处人与沙鸥的互动,给全诗增添了一份灵动与温情。
钱载
钱载(1708—1793),字坤一,号萚石,又号匏尊,晚号万松居士、百幅老人,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清朝官吏、诗人、书画家。乾隆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后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上书房行走,《四库全书》总纂,山东学政。官至二品,而家道清贫,晚年卖画为生。工诗文精画,善水墨,尤工兰竹,著有《石斋诗文集》。为乾嘉年间“秀水派”的代表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