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舫为陈太常赋
先生不作苏门啸,曾向皇家颂清庙。
一叶仙舟天上归,白首沧浪伴渔钓。
家住林逋旧宅东,閒身逸迹寄孤篷。
临流自得渊明赋,忧国还存杜老风。
长歌一曲声激烈,行云为迟山石裂。
敲舷击榜送悠扬,水底鱼龙识音节。
月思风情奈尔何,鹤汀凫渚遍经过。
锦囊不用奚奴抱,载得珠玑百斛多。
江南野客才萧索,自愧耽诗久成癖。
巴歌岂敢和阳春,夜夜虹光望中隔。
一叶仙舟天上归,白首沧浪伴渔钓。
家住林逋旧宅东,閒身逸迹寄孤篷。
临流自得渊明赋,忧国还存杜老风。
长歌一曲声激烈,行云为迟山石裂。
敲舷击榜送悠扬,水底鱼龙识音节。
月思风情奈尔何,鹤汀凫渚遍经过。
锦囊不用奚奴抱,载得珠玑百斛多。
江南野客才萧索,自愧耽诗久成癖。
巴歌岂敢和阳春,夜夜虹光望中隔。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般的老先生(陈太常)的闲适生活和高洁品格,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对比手法展现了他的精神世界。
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1. 身份与选择(前四句):老先生本可以像魏晋名士那样清高狂放(苏门啸),也曾为朝廷写过庄严的颂词。但他选择像仙人乘舟归隐,白发苍苍时与渔夫为伴,过着淡泊的生活。这里用"天上归"暗示他本有做官的机会,却主动选择了平凡。
2. 日常生活(中间八句):他住在隐士林逋故居附近,像陶渊明一样临水赋诗,却仍怀有杜甫那样的忧国之心。最精彩的是"长歌"四句:他激昂的歌声能让行云驻足、山石震颤,连水底鱼龙都能听懂他打拍子的节奏——用夸张手法表现他内心的澎湃。
3. 自我对比(最后六句):诗人自谦地说自己虽爱写诗,但比起老先生满载"珠玑"(比喻精彩诗作)的小船,自己的诗就像粗俗的"巴歌"配不上高雅的"阳春白雪"。用"虹光"形容老先生的文采,反衬自己的平凡。
全诗妙在: - 用"仙舟""渔钓""孤篷"等意象构建出飘逸的隐士形象 - 通过"渊明赋"与"杜老风"的对比,展现主人公既超脱又关怀社会的矛盾统一 - 最后用鱼龙识音、虹光等奇幻描写,把普通人的隐居生活写出神仙气韵
本质上是在说:真正的高人不一定要身居高位,在平凡中保持才华和赤子之心,才是更难得的境界。
朱纯
朱纯(1417—1493),字克粹,号肖斋,自号龟峰识字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博雅有儒行,太守戴琥深敬礼焉,钦授翰林院简讨召修。正统元年官兵科给事中,后刑科给事中。曾与罗颀、张浩等结“鉴湖吟社”,著有《淘铅集》、《驴背集》、《自怡集》、《农余杂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