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十一日崇国寺踏月
寒色浸精蓝,光明见题额。
踏月遍九衢,无此一方白。
山僧尽掩扉,避月如避客。
空阶写虬枝,格老健如石。
霜吹透体寒,酒不煖胸膈。
一身加数毡,天街断行迹。
虽有传柝人,见惯少怜惜。
惜哉清冷光,长夜照沙碛。
踏月遍九衢,无此一方白。
山僧尽掩扉,避月如避客。
空阶写虬枝,格老健如石。
霜吹透体寒,酒不煖胸膈。
一身加数毡,天街断行迹。
虽有传柝人,见惯少怜惜。
惜哉清冷光,长夜照沙碛。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寒冷的月夜,诗人独自在崇国寺踏月所见所感。
开篇用"寒色浸精蓝"营造出月光清冷的氛围,寺庙匾额在月光下清晰可见。诗人走遍大街小巷,发现只有这里的月光最皎洁。有趣的是,山里的僧人却都关着门,好像在躲避月光,就像躲避客人一样。
寺院空阶上,月光把老树枝干的影子投射得像一幅画,这些枝干苍劲有力,像石头一样坚硬。寒风吹透身体,连喝酒都暖不了胸口。诗人裹着好几层毛毯,街上早已没有行人。虽然还有打更人,但他们对这样的月夜早已习以为常,不会特别欣赏。
最后诗人感叹:可惜这清冷的月光,整夜都照在这荒凉的沙石地上。全诗通过对月光下寺院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无人欣赏的惋惜,也透露出一种孤寂清冷的心境。诗人用"避月如避客"这样生动的比喻,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月光的清冷和僧人的避世态度。
袁宏道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