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 夜泛太湖

素秋秋在水,木叶下,洞庭初。
看渺渺琼田,茫茫玉界,黯黯平芜。
晴湖。
沼吴去后,莹柔澜、犹似女儿肤。
万顷海惊化石,一泓月浸成珠。
蘧篨。
呵壁狂呼。
谁主客,甚黄苏。
叹无用年华,无功文字,无准乘除。
踌躇。
鬅鬙我发,过仙山、宜濯不宜梳。
夜半宫城近也,回桡怕有啼乌。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秋夜泛舟太湖的所见所感,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抒发,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感慨。

上片写景,开篇点明时令——素净的秋天,湖水澄澈,落叶飘零,洞庭湖初现秋意。接着用"渺渺""茫茫""黯黯"三个叠词,勾勒出太湖广阔朦胧的夜景,湖面如美玉般晶莹,岸边草木暗淡。随后笔锋一转,提到吴国灭亡的典故("沼吴"),将湖水比作少女柔嫩的肌肤,暗含历史沧桑感。最后用夸张的比喻:万顷波涛仿佛瞬间凝固成石,月光浸入湖水化作珍珠,营造出奇幻的意境。

下片抒情,先写自己像古代狂士("蘧篨"指卫灵公的佝偻大臣)般对壁呼喊,质问谁才是这天地间真正的主人(暗用苏轼《赤壁赋》主客问答的典故)。接着连用三个"无"字,痛惜自己年华虚度、文章无用、命运无常。最后以散乱不梳的头发自比,表示经过仙山(太湖中的山)时只宜洗濯不宜修饰,暗喻自己不合时宜的狂放性格。结尾写深夜临近宫城(可能指吴王宫遗址),因怕听到乌鸦啼叫而调转船头,流露出对历史兴亡的隐忧。

全词将太湖秋夜的空灵之美与个人怀才不遇的郁愤相结合,用典自然,比喻新奇,在壮阔的景物描写中渗透着深沉的历史感和生命思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