隘口

匡庐界黄龙,渐入遂闳深。
平畴郁修广,初日荡云岑。
暑退风稍寒,空濛延远襟。
谁言匡庐近,正藉群峰阴。
悠然南山目,缅彼太古心。
片石柴桑字,徒杠粟里寻。
归来馆何处?醉石迹未沉。
北窗松风意,岁月去。
岩幽虎心善,远吹来杏林。
但坐掏石泉,溪回鸣玉琴。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览庐山时所见的自然美景和内心的感悟,语言优美,富有意境。下面逐句解析,用现代语言来解读这首诗的精髓和魅力:

首句“匡庐界黄龙,渐入遂闳深”,庐山是匡庐的一部分,这里用“黄龙”形容庐山的壮丽景色,给人一种雄伟深邃的感觉,渐渐地进入庐山,景色变得更为宏阔深邃。

“平畴郁修广,初日荡云岑”,这里的“平畴”指的是广阔的平地,初升的太阳驱散云雾,阳光照耀在大地上,显得格外清朗。整句描绘了一幅晨光初照、云雾消散的宁静景象。

“暑退风稍寒,空濛延远襟”,夏日的炎热退去,微风吹过带有一丝凉意,空气变得湿润朦胧,让人心旷神怡。诗人以细腻的感触,展现了气候的变化对心情的影响。

“谁言匡庐近,正藉群峰阴”,虽然庐山离我们不算很远,但是山峦高耸,群峰连绵,遮挡了阳光,给人一种遥远而神秘的感觉。这里的“藉群峰阴”不仅指实际的阴凉,也暗示着一种精神上的距离感,给人一种超脱世俗的高远感觉。

“悠然南山目,缅彼太古心”,诗人抬头仰望远处的山峰,思绪无限,仿佛回到了远古时代,心中有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向往。这里的“太古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古朴生活的向往。

“片石柴桑字,徒杠粟里寻”,看到一块石头上有“柴桑”二字,诗人联想到东晋诗人陶渊明,陶渊明曾隐居在庐山附近的柴桑村,这里留下了他的足迹。诗人在这里寻找着古代文人的足迹,感受他们的生活情趣。

“归来馆何处?醉石迹未沉”,诗人思考着返回何处歇脚,发现那块有纪念意义的石头还在那里,仿佛陶渊明留下的足迹并未消逝。这里的“醉石”可能象征着陶渊明的精神境界,虽然物是人非,但诗人仍然能感受到那份超然的精神。

“北窗松风意,岁月去”,诗人坐在北窗边,听着松林间的风声,心中感慨时间的流逝。整句透露出一种淡淡的伤感,也体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岩幽虎心善,远吹来杏林”,诗人在幽静的岩壁下,听到了远处吹来的杏花林的轻风声,感觉仿佛有老虎的心善,这里可能是一种心灵上的寄托和安慰。

“但坐掏石泉,溪回鸣玉琴”,诗人坐在那里,听那石缝里的清泉叮咚作响,溪水曲折流淌,如同玉制的琴声。这里的“掏石泉”不仅是自然的美景,也是诗人内心的宁静和超脱。

整首诗通过描绘庐山的自然景色和诗人的心路历程,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古代先贤的崇敬之情,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感慨和宁静。

翁方钢

翁方钢(1733-1818年),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顺天大兴(今属北京)人,官至内阁学士。精金石考证,善鉴定碑帖。书法初学颜真卿,后学欧阳询,隶书取法《史晨》、《韩仁》诸碑,为清代“翁刘梁王”四大书法家之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