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陵早秋,寄荆州崔司马、吏部阎功曹舍人
谪居潇湘渚,再见洞庭秋。极目连江汉,西南浸斗牛。
滔滔荡云梦,澹澹摇巴丘。旷如临渤澥,窅疑造瀛洲。
君山丽中波,苍翠长夜浮。帝子去永久,楚词尚悲秋。
我同长沙行,时事加百忧。登高望旧国,胡马满东周。
宛叶遍蓬蒿,樊邓无良畴。独攀青枫树,泪洒沧江流。
故人西掖寮,同扈岐阳蒐.差池尽三黜,蹭蹬各南州。
相去虽地接,不得从之游。耿耿云阳台,迢迢王粲楼。
跂予暮霞里,谁谓无轻舟。
滔滔荡云梦,澹澹摇巴丘。旷如临渤澥,窅疑造瀛洲。
君山丽中波,苍翠长夜浮。帝子去永久,楚词尚悲秋。
我同长沙行,时事加百忧。登高望旧国,胡马满东周。
宛叶遍蓬蒿,樊邓无良畴。独攀青枫树,泪洒沧江流。
故人西掖寮,同扈岐阳蒐.差池尽三黜,蹭蹬各南州。
相去虽地接,不得从之游。耿耿云阳台,迢迢王粲楼。
跂予暮霞里,谁谓无轻舟。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至被贬到湖南岳阳时写的,借早秋景色抒发忧国忧民、思念友人的复杂情感。全诗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层:洞庭秋色壮阔却苍凉(前10句) 诗人用电影镜头般的笔法描绘洞庭湖秋景:站在贬居的潇湘水边,看湖水连接江汉、漫过星斗,云梦泽波涛汹涌,巴丘山倒影轻摇。湖面开阔如渤海,君山在夜色中像一块浮动的翡翠。这些壮丽景色背后,却藏着"帝子永逝"(暗指屈原投江)和"楚辞悲秋"的哀伤,为全诗定下忧郁基调。
第二层:忧国忧民的沉痛(中间8句) 诗人登高北望,眼前浮现的是战乱惨象:胡马践踏中原(安史之乱),南阳、叶县遍地荒草,樊城、邓州良田尽毁。他像当年被贬长沙的贾谊一样为国事揪心,只能抱着枫树对着长江流泪。这里把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痛苦更深一层。
第三层:对友人的深情呼唤(最后10句) 想到在京城任职的崔、阎两位好友也曾像自己一样被贬,如今虽同在南方却难以相聚。诗人遥望荆州方向:暮霞中的云阳台(楚王遗迹)、王粲登过的城楼(象征文人漂泊),多想乘一叶轻舟去相见啊!结尾的"谁谓无轻舟"用反问语气,把思念之情推向高潮。
这首诗的动人之处在于: 1. 用浩渺的江湖景象反衬个人渺小,被贬的孤独感与忧国情怀自然融合 2. 多处用典(贾谊、屈原、王粲)却不晦涩,让有相似经历的文人能共鸣 3. 结尾的轻舟意象轻盈浪漫,在沉重中留有一丝温暖的期待
就像现代人在异乡看到壮丽风景时,既会拍照分享给远方朋友,也会触景生情想起家乡变故,贾至把这种复杂情感用磅礴又细腻的诗句永恒定格了。
贾至
贾至(718—772)字幼隣,唐代洛阳人,贾曾之子。生于唐玄宗开元六年,卒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年五十五岁。擢明经第,为军父尉。安禄山乱,从唐玄宗幸蜀,知制诰,历中书舍人。时肃宗即位于灵武,玄宗令至作传位册文。至德中,将军王去荣坐事当诛,肃宗惜去荣材,诏贷死。至切谏,谓坏法当诛。广德初,为礼部侍郎,封信都县伯。后封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卒,谥文。至著有文集三十卷, 《唐才子传》有其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