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作者对朋友吴献臣的回应,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坚守本心的态度。
前两句"邹生但理参同契,陈老今非矍铄翁"用了两个典故:邹生研究《参同契》(道教经典),陈老(可能指东汉隐士陈寔)已不复当年勇健。意思是说:我就像邹生一样专心研究自己的学问,像陈老一样不再追求世俗功名。
后两句"岂谓苍生能忘我,世间自有汝南公"是说:难道百姓会忘记我吗?不过没关系,这世上还有像你(吴献臣)这样的贤人在。这里的"汝南公"既是对朋友的尊称,也暗指东汉名士许劭(汝南人),以善于品评人物著称。
全诗透露出作者淡泊名利的心境:既不刻意追求世人铭记,也不强求出人头地,而是安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同时表达了对朋友的赞赏和信任——即使自己隐退,还有像朋友这样的贤能之士在世间。这种既超脱又充满人情味的态度,展现了古代文人典型的精神追求。
邹智
邹智(1466—1491)字汝愚,号立斋,又号秋囦,四川合州(今重庆市合川)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进士。熹宗天启初年,追谥“忠介”。十二岁能文,家贫,读书焚木叶继晷者三年。成化二十二年(1486)乡试第一,即有志擿奸发伏。曾上书明宪宗,建议亲贤良,疏宦官,罢浮冗而广求风节之臣,考经史之义理而明圣学。邹智至广东,闻理学陈宪章讲学于新会,乃往受业,自此学益精深。弘治四年(1491)因病卒于官,年仅二十六岁。熹宗天启初年,追谥“忠介”。邹智诗文多发于至性,不加修饰。撰有《立斋遗文》五卷,《四库总目》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