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星月慢•本意
蓉炷初煎,花冠重整,小院四垂空碧。
徙倚风前,听铜蠡清滴。
凝眸处,试问渡河人去,窃药人归何日。
霄路迢遥,抱幽辉终夕。
正中庭、夜永无行迹。
更难禁私祷偏羞涩。
早是声喘频呼,吹麝兰气息。
坠金虫手自梳蝉翼。
恁时光、莫道窥颜色。
只影儿、袅袅亭亭,尽销魂也得。
徙倚风前,听铜蠡清滴。
凝眸处,试问渡河人去,窃药人归何日。
霄路迢遥,抱幽辉终夕。
正中庭、夜永无行迹。
更难禁私祷偏羞涩。
早是声喘频呼,吹麝兰气息。
坠金虫手自梳蝉翼。
恁时光、莫道窥颜色。
只影儿、袅袅亭亭,尽销魂也得。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女子在寂静夜晚的孤独与思念,情感细腻动人。我们可以分几个层次来理解:
上片(前段)写环境与心事: 1. 开篇用"蓉炷初煎"(点燃香炉)、"花冠重整"(整理发饰)两个动作,暗示女子精心打扮却无人欣赏的寂寞。 2. "小院四垂空碧"用天空的广阔反衬庭院的空荡,铜蠡(古代计时器)的滴水声更突出夜晚的寂静。 3. "渡河人"(牛郎)、"窃药人"(嫦娥)两个典故,透露女子在思念远行的爱人,像守望银河的织女、独居月宫的嫦娥一样孤独。
下片(后段)写情态与心理: 1. "夜永无行迹"直接点明长夜漫漫,等不到归人。想祈祷又害羞的细节("私祷偏羞涩")生动展现闺中女子的矜持。 2. "声喘频呼"与"麝兰气息"的描写很特别——既像因激动而喘息,又像在黑暗中轻声呼唤爱人的名字,连呼吸都带着脂粉香气。 3. 最后"手梳蝉翼"(整理薄纱般的发饰)、"袅袅亭亭"(苗条身影)的自我欣赏,表面是顾影自怜,实则表达"再美也无人见证"的酸楚。
全词妙在: - 通篇没有直说"思念",但每个动作(倚栏、祈祷、梳头)、每个景物(香炉、月光、滴漏)都在诉说思念。 - 用神话典故暗示现实处境,把个人情感升华到古典爱情传说的高度。 - "尽销魂也得"的结尾最耐人寻味:即使形单影只让人心碎,她依然选择保持这份美丽的孤独,有种凄凉的倔强。
就像现代人深夜独处时会不自觉地整理头发、查看手机,这首词里的每个细节都能让我们共鸣那种"等待重要之人"的焦灼与温柔。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