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身外一切往事都可以一笔勾销,仕途生涯都反映在这镜中。
身外:自身之外。
惟将两鬓(bìn)雪,明日对秋风。
只有花白如雪的两鬓,明天又是一个立秋,秋风一起,万物凋零,自己命运也不过如此。
两鬓:两边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身外一切往事都可以一笔勾销,仕途生涯都反映在这镜中。
只有花白如雪的两鬓,明天又是一个立秋,秋风一起,万物凋零,自己命运也不过如此。
注释
身外:自身之外。
两鬓:两边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
鉴赏
失志不遇的悲哀,莫过于年华蹉跎而志业无成,乃至无望。如果认定无望,反而转向超脱,看破红尘。在封建士人中,多数是明知无望,却仍抱希望,依旧奔波仕途,甘受沦落苦楚。李益这诗即作是想,怀此情。
第二天立秋,第一天照镜子,不言而喻,有悲秋的意味。诗人看见自己两鬓花白如雪,苍老了。但他不惊不悲,而是平静淡漠,甚至有点调侃自嘲。镜中的面容,毕竟只表现过去的经历,是已知的体验。他觉得自己活着,这就够了,身外一切往事都可以一笔勾销,无须多想,不必烦恼,就让它留在镜子里。但是,镜外的诗人要面对第二天,走向前途,不知该怎么办。他觉得后一天恰同前一日。过去无成而无得,将来正可无求而无失。何况时光无情,次日立秋,秋风一起,万物凋零,自己的命运也如此,不容超脱,无从选择,只有在此华发之年,怀着一颗被失望凉却的心,去面对肃杀的秋风,接受凋零的前途。这自觉的无望,使他从悲哀而淡漠,变得异常冷静而清醒,虽未绝望,却趋无谓,置一生辛酸于身外,有无限苦涩在言表。这就是此诗中诗人的情怀。
诗题“立秋前一日”点明写作日期,而主要用以表示此诗的比兴寓意在悲秋。“览镜”,取喻镜鉴,顾往瞻来。前二句概括失志的过去,是顾往;后二句抒写无望的未来,是瞻来。首句,实则已把身世感慨说尽,然后以“在镜中”、“两鬓雪”、“对秋风”这些具体形象以实喻虚,来表达那一言难尽的的遭遇和前途。这些比喻,既明白,又含蓄不尽,使全篇既有实感,又富意趣,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描述诗人立秋前一天的感慨。诗人站在镜子前,看着自己,想到了很多。
首先,诗人说“万事销身外”,意思是所有的事情都离自己很遥远,已经不重要了。这里的“销”可以理解为消散、消失,就像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很多烦恼和困扰,最终都会过去,不再影响我们。
接着,诗人说“生涯在镜中”,意味着诗人的人生就像镜子里的倒影,是虚幻的、短暂的。这里的“生涯”指的是人生,而“镜中”则暗示了人生的虚幻和短暂。
最后,诗人提到“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这里的“两鬓雪”指的是诗人已经年迈,头发已经变白。而“明日对秋风”则意味着明天诗人又要面对秋天的到来,岁月不饶人,人生即将走向尽头。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岁月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虚幻、短暂生命的思考。它告诉我们,人生如梦,要珍惜当下,珍惜与亲人、朋友的相处时光。